郊区精细化治理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上海,作为中国现代化大都市的典范,不仅展示了繁华的城市景象,也拥有着独特的乡村风貌。近年来,上海郊区的精细化治理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策略。
首先,郊区精细化治理要突出村民自治。在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马流辉看来,农村精细化治理要做到去城市中心主义,与村民“平视”是关键。农村提高精细化治理水平,需要不断提高村民自治水平。例如,近些年上海不少农村都在实行“积分制”,通过积分奖励,提高村民参与乡村自治,维护人居环境的积极性。村民们的积分不仅可以在传统积分超市兑换生活杂物,还可在每季度举办的集市上兑换文创礼品、美食、公益服务和村委组织的公益课程等。
其次,基础设施建设是郊区精细化治理的重要一环。靠技术赋能,是农村提升治理精细化水平的有效手段。通过搭建数字村居智慧平台,构建三维实景,集成人房信息管理、车辆管理、乡村资源管理等数字模块,实现村居治理“一屏统管”。利用“技防”优势,弥补传统“人防”对厂区深处、河道林地等犄角旮旯处管理的疏漏。通过道闸,村民需扫描安装在家家户户的门牌码登记房屋和车辆信息。通过对本村村民和外来租客实行不同收费模式,既大幅减少集卡停车、偷倒垃圾等风险,又便于村委会利用平台上搜集的数据做好外来人口登记和宅基房租赁管理工作,实现停车管理与人房登记协同起效。
再者,郊区精细化治理致力于促进乡村经济的多元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鼓励农民发展特色农产品、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拓展农民收入渠道,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同时,重视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和现代化转型,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推动郊区经济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增强经济的韧性和可持续性。
提升农村治理的精细化程度,我们不能生硬照搬城市治理的标准细则,需立足农村生活生产的实际,要顺应形势变化而创新模式,吸引新乡贤、新农人等更多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