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听过钱钟书和杨绛两人的大名,却不知他们之间的故事,去年年初我意识到自己对于婚姻的困惑,想到上学那会老师首推的《围城》,于是翻开了《围城》希望为自己解惑。而今巧合下随手翻到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便很快阅读起来,朴素的文字里表达着热烈而平和的情感,也让我看见写出《围城》这样大作的背后,对于钱钟书,杨绛有了更加真实立体的认识,他们之间的爱情,友情,亲情或许才是解开围城的真相。
《我们仨》里,在面对亲人间不同的习惯和喜好有这么一段描述:我不严格要求,他们也不公然反抗。这句话我觉得道出相处之道的真谛,为什么钱钟书和杨绛之间的情感这么让人羡慕,除了他们之间对彼此的相互欣赏外,还有着远超一般人的相互理解和包容,既尊重对方习惯,又保留自己的意见,既能融洽成为一家的整体,又使每个人成为独立的个体。既有家庭的守望,又有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想,他们仨能有如此真挚情感,大抵是做到守望的距离,父母子女之间亦师亦友,平等交流,相互帮衬,相互牵挂,携手度过这短短的一生。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也许正是因为这段相互扶持的岁月太过美好,所以死别的时候才让杨绛先生顾望徘徊,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但也正是因为这段《我们仨》的岁月让杨绛先生感到一生的充实,借着重温我们仨生活的岁月而勇敢地面对余生。“我们仨”是最平凡不过的组合,却也透着“最契合”三字,我们仨是家庭组合,也是友情组合。杨绛先生是这么介绍这个组合的——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仨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一个家庭之间理想的样子,我想大抵便是如此吧。哪有那么多弯弯道道,哪有那么多要求,无非就是相守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回归生命最本初的愿望。
《我们仨》最难得之处在于真实的给大家展现了名人的人生历程,杨绛先生的文字就如她本人那样朴素,而他们的一生也是如此朴素。有着那么多头衔的钱钟书先生却等到暮年才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居所,以他的才学对于谋求更好的生活品质并不困难,无论是出国还是到台都能轻而易举获得更多的名利,但他却选择留在祖国默默等待安排,一生从不张扬,只是埋头工作和读书,真正的做到不为外物所累,把艰苦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在《我们仨》能真切的感受到他们仨心态的一直保持着年轻——无论任何年纪仍然喜欢“探险”,对什么都有兴趣,因此他们“青春”常驻,年龄于他们只是个谣言。
杨绛先生他们之所以能获得这么纯粹美好的生命体验,除了因为我们仨之间的相伴,还因为他们心存美好,一直用美好的眼光看待世界,哪怕文革的打击下,从杨绛先生的回忆里只能感受我们仨之间的真挚情感,而磨难也淡化成了一种内心对亲人间相守的体验。杨绛先生是这么形容钱钟书先生待人的角度——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味。我们使用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做冷板凳的书呆子,待人不妨像读书般读;政治家或企业家等也许得把人当作绳子使用。正是这种“善”的眼光,才造就了他们仨的世界充满美好。记得很早以前和室友讨论过人之初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我们当时谁也没有说服谁,也许正是人性的幽暗常不自知,才需要法律来做最后的裁决,但是如果希望生活体验到更多的美好,我想还是怀揣性本善的角度吧,做最坏的打算,心向最好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