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班级,经常会发现地上一些小小的纸屑。每一次,我都会弯腰捡起来,或者让周边的孩子捡起来。
纸屑很碎小,绝对不是孩子们有意扔的,捡的次数多了,我也心生纳闷,这些小纸片哪里来的呢?
我开始观察孩子们,我看到有几个小孩子有这样的习惯:坐在课桌边的时候,他的手会不经意的揉捏着课本的角或者作业本的边角,或者手里会有一张纸一支笔,他会无意识的揉捏,或者有的桌洞里会有擦拭脏物的纸团,地上带出来的小纸屑就是这样产生的。
这事我在班里讲了几次,每次小孩子都听的很认真,但是过后该怎样还是怎样。
事情虽小,却很棘手。学生又不是有意为之,惩罚也没有理由。怎么做才能彻底解决这个事?
今天中午课间,我在读《教育的美好生活》,看到了这样的一段话:从小引导他们怀着爱意观察生命的历程,从而感受生命的价值,让他们学会建设性技能,使他们懂的殚精竭虑慢慢熬出来的成果是多么轻易地就可以毁于一旦,从而心存敬畏。
心存敬畏?对,就从心存敬畏做起。
我开始检查学生的课本,我看到大部分孩子的课本用的干干净净,课本里记录的痕迹也清清楚楚。但是有一些学生课本用的就很糟糕:要不就是卷角了,要不就是撕下书皮了,要不就是乱写乱画了,那种随意而为,让人看了心痛。
课本是学生的主要学习伙伴,一个心怀爱意用课本的孩子一定会对它心存敬畏,格外珍惜。
可是,这些孩子对课本的敬畏之心在哪里?
我又检查学生的作业本,大部分孩子作业本用的整整齐齐,书写的认认真真。但是,少数孩子的作业本乱七八糟,你可以看到他们的作业本根本没有任何的计划和分类,这页上随意写几个生字,那页上就变成了英语,再翻看就成了数学题,本子是乱的,书写也是乱的。
作业本应该是学生耕耘学业的土地,凡是用心耕作和建设这片土地的孩子不可能随意毁灭它的。
这些孩子,对作业本的敬畏之心在哪里?
你会发现,地上的纸屑大都来自于课本和作业乱七八糟的孩子之手。
小事不小啊!
敬畏心是一个人思想灵魂中最基础的素质,更是一个民族不能或缺的优良品质。
一个孩子对课本对作业本都无法心存敬畏,日后该怎样让他们对人对事对生命心存敬畏?
敬畏是什么?
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姿态,这里的“敬”:除了“彬彬有礼”、“恭恭敬敬”外,还有做事严肃认真,免犯错误;“畏”:除了“担心、忧虑”外,还形容“战战兢兢”,既敬重又畏惧。
敬畏就是对一切神圣事物的态度。怀有这种态度,它才能让人懂得自警与自省,它才有助于人规范与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不仅如此,它还能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形成和谐关系。
这绝对了不是小纸屑的事,我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
课上,我和孩子们谈敬畏之心。
我说:孩子们,咱们到这个新班级来快一个学期了,大家喜欢它吗?
学生说:喜欢。
我说:说说你们在这里的幸福感觉吧。
学生有的说:安静舒心。
有的说:可以读书。
有的说:干净整齐,还有花草,像家一样。
我又问学生,这样的环境是谁努力建设的啊?
学生说:老师和我们,还有家长。
我说:对,如果今天我们自己亲自把它毁掉,比如把地上堆满垃圾,把花草扔掉,大家在这里可以随意打闹。大家愿意吗?
学生齐声回答:不愿意。
我说:是的,我也不愿意。咱们大家齐心协力建设了它就不能毁灭它,就得对它有敬畏之心。
同学们开始体会我说的敬畏之心。
我趁机说:同学们想想,陪伴我们学习最多的用具是什么?
学生回答:课本,作业,还有笔。
我说:对,这些东西是我们学习的用具,也是我们最亲密的伙伴,现在大家检查一下自己的课本作业本,看看它们的模样。
学生开始检查。有的很骄傲的看着我,像在说:老师,看我的多整齐。有的低着头,怕我看到。我在想,此刻他们应该在反思了。
我说:同学们,假如你是你手里的课本或者作业本,你想对自己的伙伴说什么?
大家开始深思,心里产生与课本作业本的对话。
我说:同学们,如果连自己最亲密的伙伴都无情的随意撕毁的人,是很不善良友好的,这是对课本作业的不敬畏,是对自己劳动成果的不敬畏,一个连自己的东西都不知道敬畏的人,是不可能懂得敬畏他人的。你们懂该怎么做了吗?
孩子们点头。
我知道,也许这样的对话无法让他们一下子懂得这样深刻的道理,但是至少敬畏的种子在给他们播下,然后一点点的让他们学会用认真的态度建设自己的事情,当他们付出努力建设,面对自己的辛苦得来的劳动成果时候,他们的敬畏之心就真正建立起来了。
作为班主任,我们面对的是太多的琐屑工作,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小题大做的思考。面对问题,发脾气和唠叨是解决不了的,大度的宽容和耐心细致的引导在孩子心里引起的道德振动远比比惩罚和指责更为剧烈。
我们要通过这样的小事使孩子们从小就懂得和领会到:他的每一步、每一个行动都会在他身边的人——同学、父母、老师和“陌生者”的生活里引起反响。只有当他对人对事对自己对生命真正心存敬畏之心时,他才能成为一个生活得平静而又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