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23号,始建于1914年的这幢再也称不上雄伟高大的老楼,直到1980年代末,却都是J.P.摩根银行的大本营,两侧分别为纽约证券交易所和联邦纪念馆;1989年为容纳日益壮大的团队,乔迁,当时有人建议出售以解决购置新楼超预算的问题,弥补流动资金,时任董事长的刘易·普雷斯顿认为,华尔街23号是纪念碑,象征意义更重大,人总不能光顾眼前实际利益,短视而忽视象征意义。
《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迫使摩根财团一分为三,将其在美国之外的业务分拆,组织成摩根建富银行(Morgan Grenfell,多年之后几经并购,今天已是德意志银行的一部分);将其在美国的证券业务分拆,组成新的摩根士丹利投资银行,由J.P.摩根的合伙人哈罗德·斯丹利执掌;将其J.P.摩根公司与添惠的经纪人合作,并于2000年出售给与大通曼哈顿公司,新公司名为摩根大通。从摩根财团实际领导权融入并逐渐转移给业内精英,到惊艳瑰丽的历史顺应时代变迁,引入多众多投资机构,站在一个银行帝国的折射点看待华尔街光辉过往,立足鸿篇巨制的启幕,中国学习什么?怎么学?吸收什么?扬弃什么?
曾先后出任中国财政部副部长、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中投公司监事长的金立群先生,上世纪90年代主管国际融资业务,有一次发债,聘请高盛领衔主承销团,而承销团中没有摩根史丹利,他们心中不快,问金先生何故。“我每次到高盛总部,大楼门前总有五星红旗高高飘扬,你们知道吗?”,摩根人沉默不语,之后,金先生再次访问时候,他们特意让他看见外侧楼顶上红色霓虹灯欢迎标语。以支持中国的态度给予象征性作答。
从乔治·皮博迪1838年在伦敦创建的商人银行开始,后由摩根家族所继承,到朱尼厄斯·摩根发展起来的摩根财团一百五十多年历史,其间经历两次世界大战,1929年股市崩溃和三十年代大萧条,直至1987年股市崩溃,历史画卷呈现着私人企业和政府之间的较量、政府调控和市场作用的冲突,孤立主义和海外扩张主义的斗争,商业利益和民族利益的碰撞,个人意志和历史规律的矛盾与最终统一等等,交织纵横,“以第一流的方式从事第一流的业务”,摩根财团秉承的座右铭使其历经资本主义发展的风雨磨难而不败,私人账户尽管给摩根银行篆刻上迷人的标记,但其产生的利润仅仅是一小部分,摩根财团大部分业务集中在蓝筹公司和各国政府,以及组织大额信贷、发行证券、买卖外汇和其他金融工具。摩根银行曾说过,美国前100家最大的公司,96家是我们的客户,并顺带暗示,剩下4家中2家不够资格因而被拒之门外;20世纪80年代大部分时间,它的股本收益率在所有银行中最高,利润仅次于花旗,而资产却仅相当于花旗的一半。
摩根演进的历史说明,现代企业命脉是公司治理,公司管理团队的素质和能力是成败关键;现代经济活动中,资本市场不仅仅提供企业筹集资本的场所,并且还有助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也是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平台。2008年9月,超过百年历史的华尔街投行雷曼兄弟轰然倒塌,始于华尔街的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在全球加速一体化过程中,深刻影响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形成的世界金融体系。
1980年中国终于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此后又加入亚洲开发银行,全面参与国际多边金融机构决策,并希望大力利用机构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从80年代开始外资进入中国,涉足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上跨国金融公司纷纷开拓中国市场,同时中国国有大型银行也不断融入海外业务,逐步形成全方位国际竞争格局。
回首,1929年10倍的杠杆率,到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数十倍杠杆率,从相对简单弱小的金融市场,到货币与外汇、债券、股票、商品、衍生品、虚拟货币市场的爆炸式增长,从银行、投行等主流细分行业寡头格局,到保险、基金(主权基金、共同基金、养老基金、社保基金、公募、私募、FOF/MOM、量化、对冲等等)、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信托、资管、租赁,从纽约、伦敦两个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到全球第一缕曙光下的东京,到几十个金融中心的竞争联动和风险传递。规模急速扩张、产品高度复杂、资本快速流动、风险更为隐蔽、监管欠缺协作、高效性与脆弱性并存的现代金融世界与华尔街崛起的往事不可同日而语。但回望来时路,清晰可辨的是,一切纷繁复杂背后,依然不变的是人性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