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骆海涛(微信公众号:自由骆体)
昨天中午,在广州五羊新城,有这样的保护动物宣传。
我凑过去看了一眼,原来是一家素菜馆招揽生意。
之前,我去过几次素菜馆,感觉都不好。其中有两三家,把素菜仿做成肉菜的样子,味道特别重——是为了用很浓的调料掩盖原有的素菜味,“假装”成肉的味道。
古语云,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意思是,位高禄厚的人目光短浅。人们也常把“肚满肠肥”跟“不动脑子”联系起来。
尤其在提倡健康饮食的年代,吃肉的行为应该被鄙视。
但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素食没有流行起来,甚至要把自己化妆成荤菜才出来见人。
直到看了“肉外有肉”(Beyond Meat)的故事。“肉外有肉”不是素菜乔装打扮荤菜,而是彻底整容成一块肉。
整容?咋整的?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肉”这个最最基础的问题。而地球上最关心这个问题的人,应该是肉外有肉的创始人伊桑·布朗(Ethan Brown)。
但这个最爱研究肉的人,在他17岁之前,便戒掉了一切肉类,后来更成为连动物制品也不碰的素食主义者。
他会阐述肉的化学及物理结构——由氨基酸、脂质和水组成的独特纤维排列。
他也会直截了当地指出:假如从植物中提取到同样的氨基酸,再用跟动物肉类相似的结构将氨基酸、脂质和水进行排列,不就能制作出人造肉了吗?
布朗觉得好像地球人都能想到这一点似的。但这是典型的“知易行难”。多数人会想:如果能做,早就有人去做了。
2006年前后,一根筋的布朗开始死磕这个问题。
“用植物来复制动物蛋白,这在生物学上到底可不可行?”布朗如饥似渴地研读科学期刊,最终找到了一篇籍籍无名的文章,作者是两位来自密苏里大学的科学家。
他们是挤压机领域的专家。所谓挤压机,就是超大型意大利面机,能够混合搅拌干湿原料,烹煮混合物,并在末端压制成形。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这两名科学家就在研发一种包含热气和压力的挤压机,能够重新安排植物蛋白的排列,形成类似动物肉类的物质。
据他们介绍,植物内的蛋白质就像鸟巢一样混乱,必须得把它厘清。假如方法得当,就可以让蛋白保持固定,这样就得到了纤维。也就是说,植物蛋白经过特殊的挤压处理,可转变成更贴近肉质的结构。
布朗和两位科学家达成了合作。他们逐步调整这些植物肉的口味和质感,做出令自己满意的产品后,布朗便与著名有机超市连锁商全食超市(Whole Foods)接洽,并让对方将自己的产品纳入熟食区。比尔·盖茨成为“肉外有肉”的早期投资者之一。
比起原本的肉食,“肉外有肉”公司的产品还能为消费者补充更多营养。以人造鸡肉为例,它具有真实白肉所拥有的一切营养价值,同时还不含胆固醇和饱和脂肪等有碍健康的物质。
后来推出的“野兽汉堡”的营养价值更高:它的设计目标就是要比牛肉拥有更多铁元素和蛋白质,比鱼类拥有更多omega-3,比牛奶拥有更多钙质,同时还富含维他命、矿物质和抗氧化剂。
然而,所有这些额外的营养成分,增加了产品研发的难度——这些营养提取自植物,百分百纯天然,却并不好吃。
于是,要请来名厨帮忙无数次地调整参数、举办试吃、搜集意见,以及数据分析。
这样的产品改良迭代,也是有趣的营销过程,体现了在产品之外创造上乘用户体验的重要性,即不仅聚焦于复制鸡肉和牛肉的结构,而是如何围绕这件商品创造出好的客户体验。
山外有山,肉外有肉。可以说,我昨天在广州五羊新城看到“企图唤起同情心吃素”的一幕,纯属简单粗暴的无效推广。
在商业运营上,“肉外有肉”的策略或许根本就与“素食运动”背道而驰,因为比起各类素食主义者,公司专攻的客户群体其实是食肉人士。
肉外有肉公司表示,只有当素食产品能够吸引到“除素食主义者之外的消费者”时,才算真正的成功。
他们会邀请棒球队来进行试吃,并签下纽约大都会棒球队的明星球员来当代言人。因为布朗深知,肉类,尤其是汉堡,是一种带有雄性色彩的食物。
“我们并不是想表明我们只对男性营销,”布朗解释道。“我们只是希望大家知道吃人造汉堡也可以是一件很man的事。”
如果在中国推广“肉外有肉”,我为他们想到了一个视频广告:设置武松过景阳岗的场景,在那“三碗不过岗”的饭馆里,武松大口吃着Beyond Meat的肉,大口喝酒。然后,经过一番搏斗打死老虎后,武松很man地说一句:“吃植物肉,也能打死老虎!”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素即是荤,荤即是素。到时,饮食习惯在信仰中的内容是否要改写?尤其未来的酒也被创新改造后。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济公活佛此言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