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分享了解决冲突的三个步骤,承认、区分和解决。
第一, 承认双方的情绪,承认此时的冲突;
如果在对话中,你感到委屈、悲伤甚至愤怒,那就说出来,获得理解;如果别人带着情绪来找你,你替TA将感受说出来,可能对方会感受到你的诚意,不再争吵。
在激烈的争论中,我们要停止这种恶性循环,不仅要承认情绪,使双方冷静,还要承认引发冲突的现象,主动抛出问题,从而使讨论的焦点从“如何说服”转移到“如何携手解决”。
第二,在冲突中,区分行动计划和利益需求,找到问题本质;
行动计划是行为方式和行事计划的总称。每一个行动计划,都是为了满足一种需求,取得一份利益。比如,接受教育是行动计划,竞争力或新体验是需求;寻找工作是行动计划,谋求生存或实现自我价值是需求。
当我们的行动计划与别人的相左时,背后的利益就可能发生冲突,矛盾因此而生。所以,我们只有找出事件背后的需求,适当改变行动计划,才能停止争吵,保护双方的利益。
第三,寻找其他方案,应对未来矛盾,明确一致意见。
首先,接受不同的声音;然后做出一定的利益让步,求同存异;最后将方案具体化。
任何事情都有意外性,为了避免商定之事以后出现问题,我们还需要考虑未来可能发生的状况,并将解决办法纳入行动计划中。
这是解决矛盾的最后一步。对于棘手麻烦的问题,我们需要有条不紊地重复确认,扫除模糊区域,最后妥当地一起合作。
第一次在书评中出现大段引用,是因为这本书的内容超出了我经验的边界。就像一个保证不了每天洗脸的懒人,写不出护肤品评测报告。一个连弟弟妹妹都没有的姑娘,分辨不出别人的育儿经验总结是否正确。
而我恰恰就是个既保证不了每天洗脸、又没有弟弟妹妹或孩子,更没跟任何人发生过激烈冲突、甚至从没体会过愤怒的姑娘。所以我只能套用书中的理论,试着分析一下,怎么会出现我这种看似不需要学习本书内容的人。
刚才已经总结了解决冲突的三个步骤,承认、区分和解决。承认双方的情绪,承认此时的冲突;在冲突中,区分行动计划和利益需求;才能通过各种方式解决问题。
我之前的问题正是在认知中自我缺位,在一个只有你、你、你、他、她、它的世界里,我是从来不存在的,自然不存在自我利益和利益保护。我都不知道我想要什么,当然不会跟任何人有利益冲突。与此同时,也不存在自我边界。失去了边界和底线,自然发现不了被侵犯,体会不到被侵犯时会有的愤怒。
可以得出结论,从来不跟别人发生冲突、也没有被激怒过,这本身并不是好事,没什么可羡慕的。因为在愤怒时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表达,在冲突中让自己不失态,这跟体会不到愤怒根本是两种不同的情况。
跳过前两个步骤确实依旧可能完成第三个步骤,寻找其他解决方案、预期意外,制定计划。但这并没有让沟通特别容易,至少我还能察觉到跟一些人沟通很轻松,而另一些人让我很吃力。同时,对方总是在想这个过分换位思考的姑娘是不是另有企图……
引申出另一个略跑题的结论是情绪没有高下贵贱之分、有用无用之别。所谓的负面情绪都是有用的,流动的恐惧帮我们聚焦和获得直觉力,悲伤使我们接地,愤怒和羞耻建立了我们的边界。根据今日题目相关性再具体说说后者:愤怒帮你观察并应对来自外部的边界伤害,羞耻帮你观察并避免来自内部世界的边界干扰。羞耻也帮助我们保护自己和他人的边界。
朋友们,别怕生活中感到愤怒、陷入冲突,愤怒有有用的情绪,是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冲突也是一种沟通,解决冲突甚至是一种有效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