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文章里讲了两个点,一个是被老师歧视,一个是发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今天我想展开自己对这两个问题的看法。
很多人看到我曾经被歧视,在第一时间可能会抱以同情,觉得我运气真差,碰上这么个坏老师;或者有些人稍微想得远了些,感叹中国基层教育师资力量的不完善,为自己孩子的成长感到担忧等等。
如果你只停留在这两个情绪层面,那我开始为你的孩子担忧了,因为这两个情绪都没什么用。
首先,我这件事已经过去多少年了,你的同情对那个时候的我还能起到安慰作用吗?而现在的我如果还需要你的同情来安慰,那你也放弃吧,这样的我已经没救了。
再说说担忧,不美好的老师会一直存在,这个就是现实。无论你怎么筛选,人的种类有千万种,总有漏网之鱼,你改变不了现实中人性总是呈现出千姿百态的事实。就算在学校没遇到这样的人,进入社会呢?这还只是歧视,现实中比歧视更过分的行为举不胜举。人性自始至终都没变过,道德改变不了,我们更改变不了。
那有用的是什么呢?
你应该思考思考,通过什么样的努力,能让自己和自己的孩子内心更刚强,在遇到外界的伤害时,不至于像我那样花了那么长的时间才把自己解救出来。外界的伤害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且会一直存在。
再讲讲我发现的人和人的不同。
高中时期,所有人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考高分、考大学。以至于我以为所有人都一模一样,就把自己当个流水线产品,跟着大部队往前冲,只要冲过那条及格线就行,至于我是谁,我想干什么,不重要,总有流水线安排你的后续。
到了大学,发现不只有流水线,反而更多的是自由支配时间,我是慌乱的,再也不能浑水摸鱼,再也没有跟着大部队往前混的好事,我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该做什么。
一个被约束惯了的、没有自我的、不知道主动承担自己人生的人,当你给了她自由的时候,她反而不知所措。像不像《肖申克的救赎》里的老布?
于是,我就开始看周围的同学都在干什么。我的同学们多数个性都比较强烈,比较自我。
没有自我的人碰上了别人的自我,是什么感受?一开始觉得他们很自私,人还可以这样做事?哦不,竟然还有那样做的?……很多个惊叹和疑问,这么多的不同,让我开始思考,是我这么做好还是别人那样做更好?怎么做才是对的?这样的冲突一次次地碰撞,我内在的那个自我终于被慢慢激发。
在与大家接触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发现,大家做决定的不同,有个因素在起主导作用:每个人的出身。
每个人从出生起,家庭环境就不一样,起点不一样,生活里面临的问题也不一样,做决定时考量的侧重点也不一样。这里面,有些人出生的起点,另外一些人花一生可能都达不到。
这个现实一点都不公平,因为你出生在什么样的环境,拿了一副什么样的牌,没法自主决定。
但这份不公平我们只能硬生生吞下,早一天吞下,早一天结束幻想,就早一天认清自己的牌。
然后,才能沉下心,专注打好自己手里的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