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三件小事儿。
一、永远多想一步
做事不要停留在表面,永远多想一步。
这叫积极主动。
两个老师接了一个任务,需要找各自专业10个学生参加某重要项目的座谈会,由评审专家与学生座谈,主要是了解学生对学校教学、管理、资源等方面情况的认知和满意度。
A老师找了大一学生10人,B老师把本专业大一到大五每个年级各挑了2人。
座谈会上,A老师招来的学生都是大一新生,对学校还不是特别熟悉,不能说一问三不知,但至少三问两不知,气氛比较尴尬;而B老师找来的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学校各方面认知都能互补,对专家的问题总是有人能答上来,气氛非常热烈。
事后,领导问这两个老师为什么会有不同做法。
B老师率直地说:虽然上面对访谈学生年级没有做要求,但我想,专家要做出更合理的评估,应该需要有不同年级的学生做代表访谈,结论才会更为客观合理,座谈氛围也会更好。
A老师嗫嗫地回答:上面没有具体要求,所以我就随便找了大一的新生,因为比较听话。
A老师的做法其实很常见:上级没有要求,我就按任务字面上的意思去执行就好。
事实上,事到临头,你会发现,简单粗暴缺乏思考地执行,直接导致了任务完成得不如人意。
而B老师的做法是:做事不停留在表面,多思考,永远多想一步。
这叫积极主动。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把“积极主动”作为所有习惯的基石。
二、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
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为对方下一步的工作提供便利。
这也是积极主动的一种表现。
我有两个学生,有一天我请他们各自帮我收集两类不同数据。
A学生比约定时间早了半天交数据。
他按照我的要求,把数据收集上来了,完成得中规中矩,我表扬了他提前交功课。
B学生在约定时间内把数据交了给我。我打开一看,好家伙,他不仅按照要求完成了数据收集,还把数据做成了简要汇总表,表格做得很漂亮,让人一目了然。非常方便我作后续的统计分析。
我很开心,问他怎么会想到这么做。这个学生憨憨地说,我觉得您收集这个数据之后,肯定需要进行统计分析,我把数据用这个表格汇总好,您统计分析的时候就会很方便,能节省不少时间。
我花了一天的时间用A同学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而只花了1O多分钟用B同学提供的数据完成了分析。
至此,我对B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从我的角度考虑问题,为我下一步的分析工作提供了便利。
而我,在后来的工作中,乐于为他提供更多学习成长的机会,因为觉得他值得.。
三、用积极的语言转变负面思维
思维意识会决定行为和态度。
语言,是我们是否积极处世的真实写照。
——史蒂芬 科维
消极被动的语言 VS 积极主动的语言
例:
我已无能为力 VS 试试看有没有其他可能性
我就是这样 VS 我可以选择不同的作风
他们不会答应的 VS 我可以想出有效的表达方式
我不能…… VS 我选择……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以上语言很熟悉吧?
左边都是我们常常说给自己听的话。
我安排一个有点挑战性的任务给学生干部,这个学生干部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不行,我做不来。
我笑笑,让他坐下来,问:如果把这个任务当做挑战的话,你觉得你会遇到哪些挑战?
学生思考了一会,说出了两个他认为不太可能超越的挑战。
我又问,如果一定要完成这两个挑战,你觉得有什么办法可能解决?
他平静下来,认真思考了好一会,想出了三四个可能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笑着问他:现在还觉得做不来吗?
学生也笑了:老师,虽然还是有难度,但我觉得我能做了。
人还是这个人,事还是这件事,不同的是,我们用语言,把“困难”变成“挑战”,办法就出来了。
语言的变化,也是思维的转变。
积极主动的语言,会变成积极主动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