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国运兴衰,系于人才,源于教育。周祖翼书记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时代福建的教育守正创新、成果丰硕,也肩负使命、承载期盼。我们要深刻把握新征程福建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弘扬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发扬福建人敢为人先、爱拼会赢的开拓创新精神,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奋勇争先,努力建设教育强省。

       大道不孤,众行致远。走好家校社共育人才的自主培养道路。“教之有道,则人才济济;风俗丕丕,而国以强。”首先要明确的是,这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责任,更是全社会共同的任务。我们需要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制定长远的人才培养规划,确保人才培养与国家发展需求紧密相连。这要求我们在教育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上进行全面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健全“五育并举”教育体系,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需求为导,履践致远。强化以需求为导向的有组织科研建设。“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理论学习只有植根于实践的土壤,以滴水之功笃学笃行,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与活力,释放出知行合一的乘数效应。在科研方面,强化以需求为导向的有组织科研至关重要。传统的科研模式往往侧重于理论探索或技术突破,而忽略了市场需求和应用导向。然而,在当今社会,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我们需要建立更加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科研人员深入企业一线,了解实际需求,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加大对科研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政策保障,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

       产教融合,植新致远。构建产教相融合的新型职业教育体系。“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我们应打破传统教育的壁垒,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紧密对接。构建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实现人才自主培养、强化需求导向科研的关键一环。产教融合意味着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它要求职业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技能培养和职业素养的提升。一方面,职业学校应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确保学生所学与市场需求相匹配;另一方面,企业应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到职业教育的教学和评估中来,形成教育与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文以化人,文化兴邦。前进道路上,我们应善于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文化创新必能活力奔涌,文化传承必将弦歌不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