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排列的逻辑(二十二)
——经典美文之图式是怎么形成的
经典美文之二十二:以《小马过河》为例
《小马过河》是浙江瑞安中小学教师彭文席先生创作的一则童话故事。这则童话故事已经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了。
我们首先来看看这则童话故事的起因。
马棚里住着一匹老马和一匹小马。
有一天,老马对小马说:“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事吗?”小马连蹦带跳地说:“怎么不能?我很愿意帮您做事。”老马高兴地说:“那好啊,你把这半口袋麦子驮到磨坊去吧。”
这里是童话故事的起因,老马想要考验一下小马,让他为自己做点事。小马接受了任务——把半袋子麦子驮到磨坊去。句子与句子之间都是承接关系,采用人物角色问答对话的方式的一种承接关系。后来就遇到困难了,请看:
小马驮起口袋,飞快地往磨坊跑去。跑着跑着,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河水哗哗地流着。小马为难了,心想:我能不能过去呢?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该怎么办,那多好啊!可是他离家已经很远了。
前三句分别写小马驮麦子赶路,小马被河水拦住,以及小马的心理活动。这前几句之间都是承接关系。后面出现了一个转折关系的逻辑:“可是他离家已经很远了”——告诉我们,妈妈不可能再为他想办法出主意,他得独自面对,独立思考。
小马向四周望望,看见一头老牛在河边吃草,小马嗒嗒嗒嗒跑过去,问道:“牛伯伯,请您告诉我,这条河,我能蹚过去吗?”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蹚过去。”
这一段写小马向老牛请教。一共三句话。句与句之间也是顺承关系的逻辑。(从内容来看,老牛比小马高大,这当然是老牛的一面之词)
小马听了老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准备蹚过去。突然,从树上跳下一只松鼠,拦住他大叫:“小马!别过河,别过河,你会淹死的!”小马吃惊地问:“水很深吗?”松鼠认真地说:“深得很哩!昨天,我的一个伙伴就掉在这条河里淹死的!”
这里出现了一个新角色——小松鼠。情节有了起伏。这一段共有五句话。句子与句子之间依然是顺承的逻辑关系。但是从故事情节上有了转折——小马准备过河,小松鼠突然出现,劝阻他别过河,他的观点是“水深得很”,他还举了一个实例,他的一个伙伴就是掉在这条河里淹死的。
小马连忙收住脚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叹了口气说:“唉!还是回家问问妈妈吧!”
小马甩甩尾巴,跑回家去。妈妈问:“怎么回来啦?”小马难为情地说:“有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我……我过不去。”妈妈说:“那条河不是很浅吗?”小马说:“是啊!牛伯伯也这么说。可是松鼠说河水很深,还淹死过他的伙伴呢!”妈妈说:“那么河水到底是深还是浅?你仔细想过他们的话吗?”小马低下了头,说:“没……没想过。”妈妈亲切地对小马说:“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
这两小节写小马跑回家问妈妈。总共14句话,全是承接关系,主要以问答对话的方式。小马听了妈妈的话决定亲自去尝试过河。
小马跑到河边,刚刚抬起前蹄,松鼠又大叫起来:“怎么?你不要命啦!”小马说:“让我试试吧!”他下了河,小心地蹚到了对岸。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这是故事的结果,小马通过自己尝试,知道了河水的深浅。这篇童话故事有明显的起因、经过、结果,结构很完整。句与句之间主要是顺承关系的逻辑。读了这个故事,让我们懂得一个道理:亲身过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
启示:写童话故事,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可以是顺承关系。但是故事情节应该有转折,人物角色之间应该有矛盾冲突,这样才能引入入胜。这篇故事之精妙处,就在于小马请教的两个角色,一个高大,一个小巧。他们和小马的个子都有差异,造成了一种矛盾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