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排列的逻辑(二十一)
经典之二十一:以《企鹅寄冰》为例
《企鹅寄冰》是一篇由赵冰波先生写的童话,讲述的是南极企鹅给住在非洲的狮子大王寄冰的趣事,介绍了非洲炎热、南极寒冷的气候特点,以及冰遇热变水、水遇冷变冰的科学常识。
由此,我们也可以把这篇简短有趣的童话看作一篇给孩子们的科普作品了。
作者是怎么娓娓道来讲故事的呢?
作者首先介绍了事情的起因,当然是从自然环境开始写起的——夏天的非洲非常炎热。不过,作者在写自然环境的时候,是通过用狮子的语言来体现天气炎热的。河马就给狮子大王提出了一个解决炎热的东西,那就是南极的一种很冷很冷的东西——冰。这里提到的两个地点非常重要:一个是非洲,一个是南极。要知道,夏天的非洲热得不行,夏天的南极却依然冰天雪地。狮子大王很想解决当前炎热的问题,于是,他立刻给南极的企鹅写了一封信,请他寄一块冰来。这就是事情的起因了。请看:
狮子大王住在炎热的非洲。
夏天来了,狮子大王不停地叫着:“热啊,热啊。”河马说:“听说在南极有一种很冷很冷的东西,叫作冰。”
狮子大王听了,立刻给南极的企鹅写了一封信,请他寄一块冰来。
这里的三段话,娓娓道来,句子与句子之间都是顺承关系的逻辑。
故事怎么发展了呢?
好多天以后,企鹅收到了信。他说:“啊,狮子大王想要一块冰,太容易了,我这里可是冰天雪地啊。”企鹅挑了一块冰,装在袋子里,给狮子大王寄去。
狮子大王以为,南极那么多冰,当然寄一块冰来是很容易的事情。企鹅也是这么认为的,从他的语言中可以看出。这三句话,第一句承接上文,说“企鹅收到了信”;第二句,企鹅用自己的语言体现了南极这个地方不缺冰,说出了南极的气候特点;第三句写企鹅挑冰,装袋,寄出。所以,这里句子之间很明显还是顺承关系的逻辑。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请看:
装冰的箱子先上了轮船,又上了飞机。
过了很多天,狮子大王收到了箱子。他打开一看,觉得好奇怪:“呀,怎么是一袋水?”
第一句,是承接着上文“寄出冰”的意思来写的,写了一个邮寄的过程,要知道,从南极到非洲那可不是一般的远啊。“先上了轮船,又上了飞机”邮寄方式的改变,体现出邮寄路程之长。“过了很多天”,说明狮子大王收到箱子的时间长。“上了轮船”“上了飞机”“收到箱子”“打开箱子”含有这些短语的句子都是按顺承关系的逻辑组织的。但是,虽然句子是顺承关系的,但是故事情节却发生了曲折:
他打开一看,觉得好奇怪:“呀,怎么是一袋水?”
是啊,企鹅明明寄出的是冰,怎么变成一袋水了呢?这里是引人入胜之处。接着会发生什么呢?
狮子大王生气地把箱子退回去了,还给企鹅写了一封信。
这句话也是承接上文的意思来写的。狮子大王要的是冰,现在却是“一袋水”,他能不生气吗?他的动作是“把箱子退回去了”“还给企鹅写了一封信”——退箱子,写信。这是狮子大王给企鹅的第二封信。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请看:
又过了很多天,企鹅收到了箱子和信。
狮子大王的信上写着:“我请你寄块冰来,你为什么寄来一袋水?”企鹅连忙把箱子打开:“这明明是冰嘛,怎么说是水呢?”看着袋子里的冰块,企鹅也糊涂了。
这里,组织文字的逻辑是非常严密的。“又过了很多天”,企鹅才收到了狮子大王退出的箱子和信。这是很符合逻辑的。写信要冰,收到信,寄出冰,邮寄冰,退出冰又寄信,再收到信,这样的逻辑是非常清楚的,是以“寄冰”为线索穿起来的。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通过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给读者一个科学常识的普及:冰遇热变水、水遇冷变冰。可不是吗?冰一寄离南极,它便化了,到了非洲,岂还成冰;冰一寄回到南极,它又凝固,怎么会是水?
故事的趣味和妙处也在这里:文句虽然都是顺承关系的逻辑,情节却一波三折。一个善于讲幽默段子的高手的特点是:平心静气地讲,让听者忍俊不禁。作者也是一位善于讲故事情节的高手:故事娓娓道来,情节波澜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