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读之前就知道这本书属于经济学范畴,我不知道有没有勇气打开这本书——我是冲着书名买书,翻看目录决定阅读它的,原本以为是写心理学的,没想到里面主要讲的经济学统计学的理论知识,虽然辅以大量的实例和实验,但是在阅读的时候还是不得不百度书里提到的各种概念。前前后后共花了17天时间,而且读了后面立刻忘了前面,目前还没有重读的勇气。
首先介绍一下作者丹尼尔·卡尼曼。他是普林斯顿大学尤金·希金斯心理学荣誉退休教授,普林斯顿大学伍德罗·威尔逊公共及国际事务学院荣誉教授。凭借着与阿莫斯·特沃斯基对决策制定问题的开先河之研究,卡尼曼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看书名我以为是介绍大脑是如何思维的,比如像杜威的《我们怎样思维》、维果茨基的《思维与语言》等探索思维现象与规律的心理学书籍。当然,经济学背后的支撑也是心理,常见思维模式就是书中介绍的两套系统:系统1和系统2。按我读完书之后的理解,所谓系统1,是指“直觉”;系统2是指“深思熟虑”。而书名《思考,快与慢》,快思考就是系统1的思维模式,不假思索;慢思考就是系统2的思维模式,就是“谋定而后动”。
作者是这样区分的:系统1的运行时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例如复杂的运算。系统2的运行通畅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为什么要区分这两种思维模式呢?就是为了避免判断决策时出现严重失误,作出最优抉择。所以通常在金融领域,需要博弈的经济领域,掌握、自如切换、融会贯通两种思维模式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使读者真切体会到系统1和系统2这两个主角的特点,卡尼曼介绍了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指出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的直觉,什么时候不能相信;指导我们如何在商场、职场和个人生活中作出更好的选择,以及如何运用不同技巧来避免那些常常使我们陷入麻烦的思维失误。
来概括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这本书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讲述通过双系统进行判断与做出决策的基本原理。第二部分对判断启发法的研究作了更新,还探索了一个难题,即为什么很难具备统计性思维(我们思考时总是会把很多事情联系起来,会将一件事情比喻为另一件,会突然想起一件事来,但统计学要求同一时间把多件事情串联起来,而这一点系统1是做不到的。)第三部分描述了我们大脑有说不清楚的局限:我们对自己认为熟知的事物确信不疑,显然无法了解自己的无知程度,无法确切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却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第四部分的重点是在决策制定的性质和经济因素为理性的前提下讨论经济的原则。第五部分是关于两个自我的区别性描述,即经验自我和经验自我,两者之间没有共性。
阅读的时候把经济学的一些效应与生活与教学工作联系起来,阅读就会有趣一些,阅读动力会更多一些。翻看前一段时间发的简书文章,《当减肥遇到“回归平均值”效应》,《减肥中的经济学之“沉没成本悖论”》,《减肥中的经济学之禀赋效应》,《中考前的练习:从系统2到系统1》,发现这本书的阅读还是使我受到很多启发的,当然多次联系减肥是因为这段时间正在进行减肥的刻意练习,念兹在兹嘛。我是一名教师,读书更倾向于联系教育教学,就从教育教学的角度谈几点启发吧。
1.从系统2到系统1:为什么应试要多刷题。一次又一次让学生做试卷,老师讲评试卷,目的是让学生的答题思路从意识变成潜意识,不需要分配太多注意力,就能全面作答。用《思考,快与慢》书中的话来说,就是从系统2变成系统1,即从有意识的刻意的练习训练成做题的直觉,训练学生对题目的快速反应,判断题目类型,寻找关键信息,确定答题思路,作答,验证答案等。对理科来说,多刷题尤其有效果。对文科来说,多阅读更能训练直觉。
2.“回归平均值”:淡定看待学生的成绩。这本书的第17章说所有表现都会回归平均值,即“回归平均值效应”。这个效应又叫“均值回归”,起初是金融学的一个概念,指股票价格、房产价格等社会、自然现象,无论高于或低于平均值,都会以很高的概率向价值中枢(均值)回归的趋势。也就是说,一种上涨或下跌的趋势不会永远持续下去。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角色,我们关注孩子成绩时,会发现也存在这种效应,上次进步,这次会退步一点或原地踏步,即使一直在进步也不会是直线式的而可能是螺旋式的。所以,面对成绩,我们自己,也要教会孩子,放平心态,淡定对待,尤其是淡定对待错误的反复。
3.聚焦错觉:警惕工作精力的分配。在第39章里作者提到“聚焦错觉”,就是当我们的思考聚焦在某一点时,我们会自动忽略其他的点,导致我们产生认知错觉,高估了这一点的重要性。想到了担任七年级班主任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总是被学生的各种犯错行为所牵制:花很多的时间处理“事故”,但发现“事故”越来越多,问题学生越来越多,看不到班级的美好事物,整天都充满了负面情绪,对某些学生充满了“怨怅”。现在来看,是我总是聚焦学生的错误,于是就看到了越来越多的错误,就看不到其他美好的东西了。很多时候,老师应该带领学生聚焦到课程本身,聚焦到知识本身,才能让学生领略知识的魅力。老师的精力,不应该总是放在问题的解决上,当教室里的灭火器;而主要应该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上,这样才会领略到教育教学的魅力,不会被班级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牵制了主要精力,精疲力竭。
也因此想到时间管理上的“聚焦错觉”。当我们总是觉得没有时间读书的时候,是因为我们总是聚焦教学中的具体工作,而忽略了读书是可以促进教学的,也是值得我们花时间去做去聚焦的一件事。当你聚焦于读书这件事时,你会寻找到阅读时间的。
除了这三点,印象深刻的还有“锚定效应”,“禀赋效应”、“前景理论”等。“锚定效应”提醒我们新学年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的重要性;“禀赋效应”解释了相较于其他班级学生我们更喜欢本班学生,为什么敝帚自珍,如要想让学生爱惜公物,就让他先为公物有所付出。“前景理论”是作者提出来的最重要的经济学概念,作者因此获得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简单来说就是人们面对得失时的风险偏好不一致,在面对“失”时变得风险追求,在面对“得”时却表现得风险规避。这启示我们在后进生转化方面,可以利用后进生的“损失厌恶”心理,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在班里多肯定他们的优点,他们就会为保持优点而克制冲动,不去做或减少不良的行为。
总的来说,这本书对我这个经济学小白来说有点烧脑,所以读得很慢读得吃力,但是也时常遇到“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时刻,尤其是当经济学概念与教育教学经验碰撞出灵感的火花,更觉开卷有益。以前给孩子买过经济学的通俗入门书籍,假期里要找出来读一读。用经济学的一些概念来助力教育,也许会让我们的教育教学更别有洞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