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7
又快到双十一购物狂欢节了。虽然我并没有特别在双十一买过什么东西,但双十一的活动广告实难不让人注意。
我本就没有囤货的习惯,就算优惠力度很大,预计的收获时长也让人难以享受“剁手”的大快人心。实际上,相关的优惠券从没停过,多买多惠也是常识,只是有需要时刚好有券,就会有机不可失的错觉。
我的第一次网购,是在京东商城。后来也有在淘宝、当当、亚马逊等网站上买东西。但更多还是京东,也是习惯使然。尤其现在线上渠道大行其是,京东的模式对我来说更为简洁。
大数据时代本可以让消费过程更为高效,这在前几年还很得人心,哪怕明知被圈住了,也心甘情愿。然而,这一两年,人性化的部分也越来越数据化。哪有人的喜好是一成不变的呢?哪有人都只为自己买东西呢?
以前要搜索某种服饰,可以相对精准地筛选到相关的许多产品,现在几乎只能在某些品牌中搜索到相当有限的产品。要么是广告商户,要么是自己曾多光顾了的类似产品,而要进行筛选也很难定位,要么过于精准,要么过于模糊,而同类同质产品就更不用说了。
总之,在线也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找到心仪的东西,这不仅违背了最初的便利,还带来许多反感的体验。导致现在,如果有机会好好逛街,我还是更愿意到实体消费。而在线消费,也多半只认熟悉的品牌。
大数据分析展现的是我们过去的行为,却很难把握现在、预测未来。我想,在利用技术的便利之余,更多还是应该考虑人性的需求吧。而人性的复杂,又岂是一堆数据可以测算的呢?越是算得极致,越是难以捉摸。面对纷繁复杂的需求,高效或许并不在于精准定位,而是更细微的应变与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