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讨必须深入  教学质量方能提升

2月27日上午9点,在洛宁县兴宁小学举行洛宁县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

【研讨过程】

实验一小袁湾湾老师分享的主题是《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前行》。她依标扣本对试卷命题情况进行了整体分析,结合数据梳理了学生答题情况,针对问题做了总结反思并提出了改进建议,最后从合理利用平台资源、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等方面给出了努力方向。她分享的措施具有可操作性,让与会人员受益匪浅。

兴宁小学卫文博老师对四年级语文学科试卷和学生答题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她聚焦试卷考察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原题再现、知识点追溯、答题情况分析、总结反思的思路进行了汇报。在分享经验环节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在书写、阅读、课堂教学等方面积累的经验和大家做了分享,体现出一名语文教师的教育情怀。

实验二小向亚妮老师分享的主题是《深析而思,向质而行》。她从透过成绩看问题和本质两个方面,梳理出了班级学科知识掌握情况、各层次学生分布特点、试卷出题方向及对策等,同时明确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的方向。她对课堂教学的深入思考值得借鉴。

三位老师都从试卷命题方向、学生答卷存在的问题、失分原因、应对措施和今后努力方向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崔老师站在全洛阳市的视角,把各县区教研员对六年级试题的分析情况进行了展示。展示过程中,他对标我县语文学科情况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析,重点聚焦了阅读理解、汉字书写、教材挖掘等突出问题,在对比中发现了症结,找到了短板。最后他提出:一是重视基础,二是重视书写,三是重视阅读。以此来指导教师督促学生落实基础。他的分析有深度,有温度,干货多,接地气,为与会人员指明了方向。

【研讨思考】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思考了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如何落实字词在语境中的运用?如何落实会认字与会写字?

2022版新课标提出第二学段3~4年级“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能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感受汉字的书写特点和形体美。”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用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两个学段书写汉字要求相近,却又有不同。先看“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怎样培养学生兴趣?学生喜欢汉字,老师得懂得汉字,能够给学生讲得生动有趣,否则怎么产生兴趣呢?我给幼儿园的锦宝讲汉字就从字形和含义上讲,如“河”“江”,让她明白三点就是水、河流。河里有水,右边“可”发ke,“河”发he,两个字韵母一样,这样讲结合了当前孩子正学习的拼音和汉字,知道这一类三点水偏旁的字大多与水有关。而第四学段7-9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一定量的汉字,但写字出现错误是当时第一次学习就没有记准确,比如“羁”侧重形义结合,但又不能拘泥于字典含义,我这样说“四个马”,“四就是很多,个谐音革,将士死于战场马革裹尸,马跑起来会绊住缰绳”,这样一讲学生恍然大悟,再也不会写错。“露珠”两个字都是形声字,“露字,雨水下到路上了就是露;珠字,王字旁不是王而是玉字少一点,那一点就是瑕疵,有瑕疵的玉不好,所以就简化为王字,右边的珠就是红色,合起来就是红色的玉很晶莹透亮,露珠就是像珍珠一样晶莹透亮的水珠。”看看,这样讲是不是比较适合学生的口味,通俗易懂好掌握。

第二个“书写正楷字”和“写楷书”有什么区别?怎样要求?书写正楷字强调以正楷的规范书写汉字,注重字形工整、结构严谨、笔画清晰,适合初学者掌握汉字的基本结构。写楷书指以楷书这种书体进行书写,范围更广,包括正楷及其他楷书风格。更注重艺术性,适合有一定书法基础的人。所以每个学段教师都要按要求规范学生书写汉字。在间架结构正确的基础上增加美感和提高书写速度。第三个问题“行款整齐,力求美观”,“行款整齐”指什么?指每行文字长度一致,间距均匀,整体布局协调;字体大小适中,前后一致,避免忽大忽小;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间隔均匀,既不拥挤也不松散;文字对齐方式统一,整体看起来工整、清晰,易于阅读,它更强调美观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师对书写汉字的具体指导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书写习惯,写出规范美观的汉字。这只是完成了规范书写汉字的第一步,而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词语,还必须在阅读过程中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并能把这些常用词语迁移到新的语境中。比如,“轻快”在字典中是“行动不费力;轻松愉快”的意思,在三年级教材中是一个寻常词语,而在考试中的语境是“秋天,洛河水轻快地流淌,仿佛在唱着一首温柔的歌”。如此简单的词语学生不会写,一是没有理解意思,二是对原文语句不熟悉,三是不能熟练运用。如果学生不理解什么是语境,教师大可以让学生多读读包含常用词语的语句,描写优美的语句还可以背会积累起来。

第二,如何落实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我们每一个年级学生都存在的共性问题,我们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平时老师也要求学生都来阅读,可是为什么遇到拓展阅读题却不能做呢?从个人教学经验教训来看有以下几点原因:时间不足、课业繁重、课外活动多、兴趣缺失、阅读体验差、家长重视不足功利性强、家庭阅读氛围差、学校支持不足、教师引导不够、电子设备和电视干扰。这些原因中有客观也有主观,不管是学生兴趣不足还是家长重视不足功利性强,抑或是学校支持不足教师引导不够,都与考试有关,孩子家长学校都认为读一本书,考题只有四五分,没有阅读得不到分数,即使阅读了也不一定得到分数,与其这样,还不如不读,把阅读的时间花费在做题上。这是因为他们都没有认识到阅读是一种浸润,不是阅读一两本书就能解决问题的,从兴趣到习惯是一个极其复杂漫长的过程,就像小孩晚上睡觉前需要妈妈讲故事一样,当她不听故事就睡不着觉时,就是形成了听故事的习惯。学生也一样,时时处处都想阅读,甚至上厕所都想看点带字的东西,那真是想读书。所以众多的措施都不如良好的兴趣和阅读体验,而兴趣是要从小培养的。问题是有些孩子也阅读了,关键是分数还不高。从阅读到完成阅读理解,不是一个阅读了课外书就能够解决的问题,而是要在阅读课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比如第24题,联系上文,“树下转悠着馋嘴的孩子”可以推测第3段中“垂涎”的意思是什么?第25题,联系生活,可以推测第5段中“不屑”的意思是什么?这两个题都考查对词语的理解,但不是死记硬背词语意思,而是联系上下文进行推测。这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推断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平时的阅读来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推断词语句子意思的能力。

第二,分享教师是不是分析不够透彻?分享教师都只是从本校得分情况分析,而缺少从整体上分析。教研员能不能提前给各学校提供全县成绩数据。比如三年级语文平均分、各模块平均分、以及各学校各模块平均分,让各位发言的老师了解全县情况,从而站在更高的层面做较为深刻的分析。本次几位老师的分享可以在自己学校年级成绩会分析会上,或者甚至在本年级语文组分享,而在这个地方,需要站位再拔高一些,分析再深刻一些,措施再可行一些。

向雅妮老师提出的“三讲三不讲”是照搬了专家的观点,关键是在课堂上怎样让学生能够高效学习?尤其是小学生,上课不够专心,注意力不够集中。40分钟怎样来合理利用?我最常用的就是分段学习,即把40分钟分成五六块,每块设置一个任务,限时完成,避免教师说废话和学生无所事事,从而提高效率。教师花了30分钟讲完,剩余10分钟训练,学生磨蹭一会儿,还没思考,就下课了,这样的效率咋高呢?老师的过度讲授会冲突学生的学习,当然不是不让老师讲授,而是老师的讲授是对学生的引导或者课堂的推动。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要把“教会学生”变成“让学生会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第四,分析问题面面俱到,没有突出重点。三位老师都是这样分析的,几乎每一个题得分率都不高,但应该有一个比较,比如说字词,“露珠”“轻快”为什么就写不对呢?这么简单常用的词语为什么写不对?是不是应该做一个深度分析?能不能安排三位教师分别就四个年级的基础型任务、发展型任务、拓展型任务进行比较深刻的分析。最后,教研员对共性问题深度分析,并提出可操作性的措施,对个性问题进行个性化解读并提供合理化建议,并对今后教学提出总体性建议。

第五,表达与交流的共性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怎样应对?但是对于这一点,三位老师提出的建议还都比较粗疏,缺少可操作性。

袁老师这样分析表达与交流问题:

得分情况:表达与交流(30分)平均分21.22,得分率66.7%。

出现问题:

(1)审题不清。有些学生没仔细读题目的要求,出现跑题的现象。

(2)个别学生习作内容贫乏,句子枯燥。三言两语极其简单地完成习作,语言表达不清晰,语句不够通顺,有明显的语病。

(3)个别学生语文根底知识不扎实,错字率高,标点应用不正确。作文书写潦草,卷面不整洁。

改进建议:

1、鼓励学生多阅读,多写小练笔,积累词汇和句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教授写作技巧,如何构思文章结构、如何运用细节描写等。

3、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写作灵感。

4、定期进行写作练习,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5、强调错别字和标点符号的重要性,通过练习和纠正来减少错误。

以上关于作文的问题,四个年级都差不多,就是共性问题共性分析共性建议,这些分析用到哪个年级都可以,而又缺少针对性分析。

三年级作文题:美无处不在,让我们发现美,欣赏美,传播美。请你以“      真美”为题,将自己看到的美好景物,感受到的美好事物写下来,分享给大家,做一个美的分享者。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字数不少于300字。

教师在平时教学生写作有没有教审题呢?怎样审题呢?有没有教学生写景抒情作文如何写呢?这个作文训练在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习作:这儿真美”,教师在教读时可以设计大单元教学,采用“读课文-学方法-练写作-再修改”模式,重点让学生学习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如果平时注重训练,想必得分率会更高。四、五、六年级作文也都出自教材,只做了略微改动。如果请一位教师围绕表达与交流展开阐述,会不会更深刻呢?

时代在变,教育也在变,语文课已经不能停留在背背、读读、记记的层面上。我们教师必须深刻理解新课标,依据新课标要求确定每个单元的大概念,确定教学目标,确定学习内容,确定学习方法,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