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问我怎么最近不在朋友圈分享好吃的了?也不写享受美食的感官体会了,是要淡出吃货圈了么?我看到后,笑了,默默的敲了几句话过去,“如果一个人,下班或者周末哪都不想去,也不想撸串喝酒,也不去K歌看电影,看到你约饭的信息回复的也不是那么积极了,看谁都很烦,他也不是生病了,十有八九都是和我一样------没钱了”。
周末休息,上午吃过早饭后就去了书店,只扫视了一下,一眼就看重了这套《哈佛中国史》,非常的喜欢,如果不买回去心里都会觉得空落落的,估计都会有抱憾此生的感觉。于是,书店老板细心的用牛皮纸帮我把它们包裹了起来,淋着雨,特别开心的抱着它回来,直到书架上。
我的生活上可以很简单,能够大鱼大肉,也可以每天咸菜小米粥,不抽烟甚至在慢慢不喝酒的我,唯一抵抗不了的就是对书籍的喜爱。手机、网络、电视、电子书,这些都代替不了普通的纸质书,捧在手里会有沉甸甸的重量,把它们擦拭过静静的安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凝炼和厚重,它们代表了一个时代中不同种群人们的挣扎和痛苦、反思和拷问,绝望和希望,散发着思想的魅力和安宁,默默的在诉说着悲观离合、人性美丑。
平时喜欢写写书评,但很少给人推荐书籍,我觉得只要自己真正有所触动,无论是哪种类型书籍,于我们而言,都是价值的。甚至有些被人们成为“无用的书”,我也会看,它们或许注定和畅销书排行榜此生无缘,但是能够拓展我们知识面的外延,就像做家具后旁边的那些不起眼的边角料,只要合理的使用,它们可以在细微处弥补家具整体风格上的不足。杂书,也会让知识结构更加充实,所以我对书籍都不会排斥,只不过我会有一个选择和放弃的甄别过程。
还有一种时刻会比较沉重,书籍会帮你重新重新定义生命。今年5月份,有一次坐电梯去15楼餐厅吃早饭,快到达十四楼时,突然楼层指示灯全部灭掉,电梯开始下坠,急忙按了所有的按键,紧急呼救电话无人接听。当时,一同乘坐电梯的还有一中年男士,我们俩都没有说话,在这个闭塞的空间里甚至弥漫着一种可怕的沉默,安静的能够听到心跳加速和呼吸紧促的声音。我们俩每人半蹲着各自靠着一个电梯角,这也是我们所能做的求生措施,剩下的只能是等待。因为同样是男人,雄性的自尊心决定了两个大男人不会惊慌失措、抱头痛哭,透过彼此的眼神,能够读到一种理解。最后,经历过漫长的几十秒,电梯直接下坠到了二楼开始停下,我们俩快速走出电梯,长长的呼了一口气。出于生物的本能,那种濒临危险时突如其来的恐惧感绝对让我毕生难忘,甚至那一刻我想到了死亡,想到了我所经过的26年的人生很可能会在这一时刻戛然而止。
很多的东西就是在你经过某一个节点后才会突然理解更加深刻。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死是一件无须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也是这次“死里逃生”后,我决定要换一种方式去生活,开始思考如何能够有意义的度过余生,而不是当我老了开始频频回首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生命是轻飘飘的一堆琐碎和漫无目的的仓皇度日。每天,我都尽力让自己生命中多容纳一些新的东西,比如学习一个办公软件技巧,分享一部好看的纪录片,写写书评、影评,晚上睡觉之前保证两个小时的阅读时间。只要是喜欢的、想做的,我都愿意抛开一切去做。虽然现在没有什么钱,但在承受的范围内,我会努力去捍卫自己相信的东西。不需要被理解、被认同,自己开心就好。
昨天看到加西亚.马尔克斯《活着是为了讲述》书里的一句话,特别喜欢,寥寥数语却能够轻易地走进内心深处:我年轻过,落魄过,幸福过,我对生活一往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