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学心理学——《我的人生回忆录》前言(二稿)

一,知道往哪里敲的价值

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是20年前,在省中医针灸推拿科实习时,有一天,科里的护士长无意中吐槽,说科里的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俗称“脱臼”,一般是大人跟小孩玩的时候,拉孩子的胳膊时用力过猛,孩子的关节就错位不能动了)定价太高了,复位一次要120块钱,孩子疼得哇哇哭,大夫不忍心看孩子哭,“咔吧”一声,就帮孩子复上位了,孩子就好了,不哭了。有的家长就会抱怨:“哎呀,就这么一下就好了,怎么这么贵呢?还要120块钱。”

“谁定的价格,肯定是不懂,不知道这个复位这么简单。”护士长说。

我想她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那时科里成人推拿一次才60块钱,30分钟;而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复位一次就那么几分钟就好了,这样对比思考的话,确实有点高。

而当时另一位也在科里学习的女研究生脱口而出:“这就是知道往哪里敲的价值!”接着讲起这个故事:一艘远洋巨轮由于发动机故障,中途被迫停泊在一个港口。船长找来好几位发动机专家,都找不出哪里出了故障。船长很绝望:如果发动机的问题解决不了,这艘船可能就动不了了,那样损失可就大了。

这时有人向船长推荐了一位老头,这个老头当了一辈子蒸汽机械师。船长就赶紧请他来了,老头背着个工具包,看起来像个乡村医生。他蹲在迷宫一般的发动机管线边仔细观察,东敲敲西敲敲。15分钟后,他确定了一个点,在管道上增加了一个小部件,然后猛敲这个地方,同时启动了发动机。突然,发动机开始转动了,问题解决了!他又敲了几下,发动机就开始正常运转了。

人们都欢呼起来。

老头收拾好东西,跟船长报价5000美元。

“怎么这么贵?”船长喊道,“你只不过是敲了15分钟,就要这么多钱,你得给我列个费用清单!”

老头迅速在纸上写道:部件:2美元;知道往哪里敲:4998美元。合计:5000美元。

“这就是知道往哪里敲的价值。’那位女研究生笑着说。

二,一份改写命运的调查问卷

我曾经是个面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一点办法都没有的妈妈,大儿子上幼儿园大班时,有一天,班里发了一份调查问卷,上面列举了一些诸如“孩子出现以下情况,你会怎么处理”之类的问题,我认认真真地答了。

过了几天,问卷发下来,上面有A、B、C、D四种类型的家长,我得了85分,属于B类,给出的指导意见是:你有一定的教育意识,但方法还不对,需要多看教育类书籍。

从那天开始,我只要听说那本书好,就毫不犹豫地买回家。

那些书我有的认真看了,当时觉得挺好,可实际运用起来还是笨手笨脚,方法用着用着就忘了;有的只是翻翻而已。

可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我还是毫无办法,甚至感觉更不知道该怎么表达了,因为《非暴力沟通》上有句话说:“当你不知道该怎么办时,就站在那里。”

于是,面对困惑时,我慢慢地试着让自己有耐心,慢下来,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孩子的感受,很多次也为自己的成长高兴,可跟大儿子的关系依然很紧张,时而冲突不断,我也常常给不了孩子想要的支持,孩子爸爸和我、大儿子都常常感觉有挫败感,压力很大。

后来考了心理咨询师证,也学习了精神分析取向长程咨询实务系统课,也学了精学文献馆的文献课程,那是厚厚的两大本课本啊!我就那样一个词一个词地从一大堆我不理解地句子中艰难地寻找着我能读懂的话,说也奇怪,边读课本,边参加线上直播课程,听着那么多位大咖讲课,听着听着,内心慢慢有了变化。


三,好玩,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启动人体内驱力的发动机

特别是去年开始,孩子问我什么问题时,我会很自然地停下来,认真地,耐心听他把话说完,先由衷地说一句:“这是个好问题!”然后再努力把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表达出来。

我能这样回应孩子,是因为听很多心理学大师的直播课,最后都有答疑环节,老师们都先是认真读那些问题,常常先真诚地说一句:“这是个好问题!”或者“这个问题很有价值!”

然后再开始慢慢说明,这个问题好在哪里。我会情不自禁地被吸引,去认真倾听老师的解读。那种感觉特别美好,我想这就是内驱力——我自己内心情不自禁想做这件事的动力。

而且,在那一大堆晦涩难懂的心理学文献中,有一篇叫《沉默的美德》,其中最吸引我的两种美德——耐心、好奇,这大概是整个课程中我能读到的最轻松愉快的部分了,“这种童年时期的乐观主义是在一个人的需求被满足的频繁经历中发展起来的。”“自信期待”——这些美好又充满力量的句子和词语,不知不觉中让我既真切体会到“妈妈对孩子耐心等待”的愉悦感,一次一次又一次为我们的合作欢呼点赞,我找到了自己的内驱力,是因为我正真实快乐地体验着,更是因为我认真学习了耐心等待的积极意义,而让这份感觉更加美好。

我慢慢变得越来越快乐自信,因为我懂得了行为背后的意义,一切都变得好玩起来了。

而“好玩”,就是游戏力,是创造力,是人类学习的最高境界,连孔子都说了:“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

显然,好玩,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启动人体内驱力的发动机。

而且据说,在精神科病房里,游戏力,是医生判断患者是否疗愈的重要指征,“游戏力,是疗愈的开始,一旦拥有了游戏力,就离出院不远了。”

游戏力是什么,就是“好玩。”

而同样,很多医生都证明了,游戏的背面,不是工作,而是抑郁!

换句话说,就是“不会玩。”

四,船是好的,可能只是需要一个小部件而已

在《反思的爱》线上读书会上,一位伙伴黯然分享:自己上初中的女儿之前一直门门功课都是优秀,可是突然有一天就抑郁了,休学一年多了,“曾经的优秀都是假的!”她喃喃地说。

“那是上天送你的一份特别的礼物!”我脱口而出,接着给她分享了那个“知道往哪里敲的价值”的故事,“那些曾经的优秀都在,就像那艘船,船是好的,可能只是需要左敲敲右敲敲,看看需要在哪里增加一个部件而已。”我动情地说。

伙伴们都给我鼓掌送花,有的伙伴打出字幕,“你真的很会讲故事。”

那一刻,我真实地体会到精神分析课程中学到的“主体间的美好相遇”,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看吧,心理学就是这么有趣好玩!

说到底,学心理学就是为了让生活心安理得地变得好玩,也是心理咨询师跟来访者努力追求的方向!

而我之所以这么确定,是因为我也曾经是那艘船,我的家人也曾经是那艘船,我们也曾无数次焦虑恐惧慌乱过,以为船再也动不了了,那是因为无知!

漫长地学习过程,我终于在无数个漫漫黑夜之后,找到自己身上需要增加的那个部件,戏剧性的转变闪电般发生了,发动机启动了,马达发出了快乐地鸣叫声,那是世界上最美好快乐的声音!

五,感恩才是成功的秘密

重新起航的我,无比欣喜地发现:原来晦涩难懂的书,现在变得如此好玩,我是如此求知若渴,越来越多的人无比快乐地告诉我:

“遇到你真的很幸运!”

“你是我资源箱里的一颗无比珍贵的钻石!”

天啊!

这就是我曾经苦苦追求的境界!

在我这些年读过的无数本书中,有一本书里,作者把工作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辛勤地工作;

第二个层次:聪明的工作;

第三个层次:不工作/行若无事,许多很受欢迎的精神导师,都是这个途径的典范。

我没敢想自己能成为那样的精神导师,只是觉得:到达那个境界的人,别人遇到TA们,肯定会觉得很幸运;现在,伙伴们的热烈回应,让我觉得,我正走在通往第三个层次的阶梯上。

是学习和感恩,让我成为自己曾经无比向往的人!

而感恩,也是我认真学习了感恩的心理学意义后,刻意练习的成功和自信所必须具有的重要品质!

对感恩的刻意练习,让我觉得生活是如此鲜活美好,感恩,是让坏事变成好事的法宝,是让内在充实丰盈的唯一途径,让我们对自己能够有机会快乐学习如此感恩,只要有一口气在,就要感恩!

因为人生最神奇的事情就在于,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事情!

世界第一催眠大师艾瑞克森,17岁时患上严重的小儿麻痹症,全身瘫痪,终身经受小儿麻痹症后遗症的折磨,他却由此洞悉了催眠的奥秘!

著名心理学家曾奇峰曾经说过:“如果说,得一场小儿麻痹症能够让我洞悉催眠的奥秘,那么,我愿意!”

而总是能支持艾瑞克森把灾难转变为祝福的秘密,就是感恩,他总能为自己找到感恩的理由,总能帮助他的患者把他们身上的困难、病痛转化成资源。

而另一位擅长感恩的大师,是澳大利亚的力克。胡哲,对,就是那个天生没有手、没有脚,却快乐的不像话的家伙!

之所以这么称呼他,是因为我知道他如果知道有人这么称呼他,一定会很很开心,就是他的那句“如果不完美的我可以拥有这么多荒谬可笑的乐趣,如果我可以挑战极限、尽情享受人生,那么你呢?”

这句话给了我内心无限动力,是啊,连力克。胡哲都能把他独一无二的的经历当成祝福,当成上天最好的礼物,我为什么不呢?

改变从心开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