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里的旧稿 —《破碎的饭碗》里的时代与人心|蜀国立秋·张永康

秋风里的旧稿

——《破碎的饭碗》里的时代与人心

文/蜀国立秋·张永康

这几日秋风起,窗台上落了层细碎的梧桐叶,倒让我想起二十多年前待过的某钢铁厂的秋天——高炉的热浪裹着煤灰飘在风里,车间外的树叶子黄得发脆,踩上去沙沙响,像极了那时人们心里没底的慌张。更没想到的是,翻出压在箱底的《破碎的饭碗》发在自媒体上,那些泛黄纸页里的人和事,竟还能让这么多人停下脚步,留下一句“想起了我家那时的日子”。(小说原文:《破碎的饭碗》(文/蜀国立秋·张永康)

那年,我刚从大学毕业,揣着已签订好的双选协议,踏进钢铁厂的大门。先在生产车间当技术人员,每天泡在机油味里,看老师傅们盯着温度计叹气——钢材售价每吨比成本低238元,月亏五百万的账,连我们这些年轻人都能背得滚瓜烂熟。可高炉不能停,就像几千张要吃饭的嘴不能闲,师傅们一边骂着“这铁饭碗要凉了”,一边照样按部就班地工作,手上的老茧磨得老厚。

后来调去厂长办公室当秘书,才算真正窥见这“大厂病”的一些病根。白天陪各路债主喝酒周旋,听厂长把“形象建设”挂在嘴边,转头就看见下岗职工在办公楼前蹲坐着,手里攥着皱巴巴的欠薪条;有时跟着去车间催生产,又撞见年轻工人躲在角落哭——家里老人要吃药,孩子要交学费,可三个月没见着工资,只剩一小笔生活费勉强吊着。

那些日子,我总在本子上记些碎片:王师傅下岗后推着板车卖废铁,车把上绑着他女儿的奖状;厂部会议室的烟灰缸堆得像小山,讨论的却是“怎么把公共住房改成商品房抵欠薪”;中学的老师偷偷在夜市摆地摊,怕被学生看见,总戴着大口罩。这些碎片在心里发酵,直到某个加班的深夜,办公室只剩我和一盏昏黄的台灯,突然就想把它们写下来——不是写一部“改革史”,而是写那些被时代浪潮卷着走的普通人,他们的饭碗碎了,可日子还得扛着。

《破碎的饭碗》里的白江,其实藏着我刚进厂时的影子。那时我也像他一样,厌倦车间里“妖精”们的浑浑噩噩,反感那种“精神瘫痪”的窒息感,总想着找个“能做点实在事”的地方。所以白江放弃车间选了隆钢中学,不是傻,是年轻人在混乱里想抓住一点安稳的执念——哪怕学校经费只给一半,哪怕高三班乱得像马蜂窝,至少讲台前的黑板是干净的,学生的眼睛是亮的。

而冯昌呢?他身上有我见过的那些“机灵人”的模样,腰里别着BP机,跟着厂长吃陪客饭,嘴上说着“改革改来钱”,可酒后也会叹“身体不是自己的了”。他们不是非黑即白的角色,只是在时代里各有各的活法。

最疼的还是那些小人物的悲剧。杨波刻在课桌上的歪诗“偶有鸳鸯成双对,也是野鸡配色狼”,其实是我听来的真事——厂里一位干部把未来儿媳安排在身边,最后闹得家破人亡,那孩子后来再也没回厂。当“饭碗”朝不保夕,伦理与尊严往往成为最先被典当的奢侈品。孙梅的母亲卖血供女儿读书,更是我亲眼所见:镇医院的验血室里,下岗女工挽着袖子,手上全是针孔,说“抽吧,只要能换点学费”。

还有曾冬芳,从好好的家主母变成敲着车间办公楼哭闹的疯子,她骂的是厂长,其实是碎了的日子。这些人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可他们的眼泪、慌张和一点点撑下去的劲儿,才是那个年代最真实的模样。

2001年这篇小说在《古今故事报》连载时,收到过几封读者来信。有位老工人说“写的就是我们厂的事”,还有位老师说“白江的坚守,我懂”。那时我以为,这些记忆会随着时间淡去,就像隆钢厂最后熄火的高炉,慢慢被人忘记。

可如今在自媒体上,那么多人转发、留言,说“想起我爸当年下岗后的沉默”,说“现在失业的焦虑,和那时一样”,我才忽然明白:“饭碗”从来都不只是一口饭的事。90年代的“铁饭碗”碎了,碎的是一种“一辈子安稳”的信仰;如今的人焦虑失业,愁的是“生活的底气”。可无论时代怎么变,那些在困境里的善意和坚守,从来都没变过:白江饿着肚子也要资助孙梅,邱老师挪用公款帮人救急,甚至冯昌喝醉了也会帮白江找家教活计。这些细碎的光,才是人们能扛过风浪的底气。

就像现在有人问我,写这篇小说是想控诉什么吗?不是的。我只是想记下:当时代的风刮过,那些普通人没有倒下,他们带着碎了的饭碗,还在找路走。国企改革从来不是简单的“阵痛”二字能概括的。正如小说里技校教师陆封的调侃:“穷到极致时,连嗅觉都是饿的。”这种饥饿感,既是经济上的,更是精神上的。而文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为这些即将被遗忘的饥饿感留下证词。

这篇小说不是怀旧,而是一面镜子。当你们为白江们的命运唏嘘时,不妨问问自己:如果“饭碗”注定破碎,我们能否像那些普通人一样,在裂缝里种出新的可能?

秋风又起了,翻着旧稿里的字迹,忽然想起当年钢厂的师傅说过:“铁饭碗碎了怕啥?只要手还在,就能再端起别的碗。”这句话,写给那时的他们,也写给现在的我们。毕竟,真正撑着人走下去的,从来不是哪只“铁饭碗”,而是心里的那点光。

张永康诗人、作家、编剧,影视音乐人,网名蜀国立秋。原《剧本春秋》杂志主编、《西南作家》杂志副主编、《龙泉山》《东安湖》执行副主编、“天下云山”微刊主编,已在全国公开刊物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作品三百余万字,著有长篇小说《心狱解码》、《绝地》,合著长篇小说《商宇》《天路》《革命理想高于天》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