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精”是一个网络流行语,泛指那些经常爱抬杠、总是唱反调、争辩时故意持相反意见的人。
今天,“杠精”已经成为固执己见、爱钻牛角尖的代名词。但是,“杠精”是不是一定会人见人烦呢?就像“妖精”,“狐狸精”,“白蛇精”一样,也有善良的,有爱心的,乐于助人的。
遇到“杠精”怎么办,有时,遭遇“杠精”着实让人伤透脑筋,如果芝麻绿豆的小事,也就算了,但是有时却是欲罢不能。
高手又是如何优雅地回击“杠精”,让“杠精”哑口无言的呢?或者是不是面对“杠精”,一定要奋起还击,怼送回去呢?
想要回怼“杠精”,又怕自己辨不过对方;要是不理睬,又不甘忍气吞声。我们来看看,历史上有趣的“杠精”对垒。
“杠精”鼻祖——庄子与惠子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
抬杠带给人的,并不一定是尴尬,有人从中获得快乐。对于这样一个超级杠手,惠子死时,庄子大哭,惠子死后,庄子闭口不言,一闭就是20年,因为再没有人和他抬杠了。
“杠精”对头——王安石和苏轼
众所周知,王安石与苏轼不仅政见不合,在诗文上也是针锋相对。一次,苏轼拜访王安石时,看到桌上的诗笺: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在苏轼的意识里,黄花就是菊花,深秋时节开放的菊花,最能经受风霜的考验,怎会被西风吹落?
他信笔一挥,写下一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看过后,笑而不语。不久后,苏轼被贬黄州,看到菊花在风中飘落,满地金黄,才明白自己错了。
王安石对苏轼,是非常的赏识,遗憾的是,两人一向政见不合,王安石一直期待着苏轼回心转意的一天。后来,苏轼在“乌台诗案”中深受迫害,王安石不计前嫌,为其求情。
“杠精”的登峰造极
禅宗五祖弘忍要选择继承人,他让门下弟子们每人写一个佛偈,来阐述自己对佛理的理解和领悟。神秀写下一则偈语: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慧能却对此不以为意,也写了一则: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几句至今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禅语。
弘忍对慧能青睐有加,便将衣钵传给了他。
表面上看似抬杠,实际上巧妙地阐释了对佛法的理解,将难以捉摸的无上妙法化为有形的文字,也表达了自己超然物外的状态。真可谓是“抬杠”的登峰造极。
总的来说,“杠精”并不是一定不好,“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从不同的角度,抒发对一个事物的看法、表达观点,更多的是学术争论,而非毫无意义的争吵。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抬杠”也并非总是坏事,如果“杠”得恰到好处,也能够引发人们对事理新的思考。但是,如果抬杠过于刁钻,死钻牛角,就只能沦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和笑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