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三)

万世之师:孔子

今天,我想谈谈我们的先师孔子,在教育对象、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上的主张以及我对此的看法。

孔子在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有教无类的意思就是在教育对象上,不分贫富贵贱与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

孔子躬亲实践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他广收弟子,他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成分很复杂,且大多数出身平民,但不是奴隶,当时奴隶确实没有条件去学习。但孔子收徒也是有一定的条件的,他的条件就是行束脩之礼,束脩是孔子对整个拜师礼仪式的代称,束脩有三种说法,肉干,年龄15岁,约束自身。我们可以举个例子,这样来理解:一个年满15岁的男生,带上见面礼肉干,去请求孔子为师,来约束自身。行过拜师礼之后,就可以成为孔子的弟子啦。

作为现代的我是这样感受的:有教无类作为私学的办学方针,他与贵族官学的办学方针是相对立的。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大到平民,这是历史的进步性,并且这个举措一直延用到隋唐,对历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不但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而且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既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文化教育的下移,又有利于战国时期文化的繁荣和百家争鸣的出现。

孔子在教育目的上主张“学而优则仕”。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学习好就可以做官。仕就是入仕做官的意思。孔子主张培养官员要通过教育,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和途径。

孔子的这一主张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他反映了封建制度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学习的动力,也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准备了条件,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规律,但同时也直接造成了中国知识分子读书的功利性。这也是学而优则仕的局限性。

孔子在教育方法上特别优秀,有很多方法都是他独创,并且千百年来我们都在用,说明孔子是一个特别善于思考,并且很有智慧的人。那他到底有什么教育方法呢?我简单总结了一个小口诀:好学启因。

好就是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例如,不耻下问(向比自己地位低,知识少的人请教,不觉得羞耻。)几千年前的孔子都已经懂得这个道理,能够放下身段,向别人请教。怪不得他还有一句名言,三人行必有必有我师焉。

学就是学思行并重,例如,学而知之(这是孔子进行教学的主导思想,学是求知的途径,也是唯一的手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倦怠);学以致用(学是手段,用是目的,用比学更重要)。这个方法说明了孔子探索学习的过程,揭示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这符合人的一般认识过程,符合哲学的辩证法。

启就是启发诱导,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就是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启就是开其意,悱就是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发就是达其辞。孔子主张: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要去启发他。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的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了。孔子还有训练方法,由博返约(就是对较多的具体事物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归纳,形成基本的原理和观点),叩其两端(指从事物的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合乎辩证法)。

孔子的启发诱导是世界上最早的启发式教学法,同时启发了学生掌握基本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他既讲了教学方法,也讲了学习方法。既要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又要让学生开启活泼的心灵、生动的智慧,能够独立思考。这种典型的“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强烈反对了“填鸭式”的机械教学的做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是非常符合教学的基本规律的,就是在现代社会,他的这一举措也是相当具有非凡意义的。

因就是因材施教,孔子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承认学生具有差异性。通过和学生谈话以及个别观察的方式了解学生,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孔子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与差异。有助于促进各种人才的成长。

在当今社会,作为教师,我们经常会用到这几个教育方法。这都是借鉴于我们伟大的古代教育家孔子呀。

未完待续呀……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