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了个任务

《临湖风》是我们临湖镇的内部文学刊物,它的前身是《採莲舟》,曾作为对外交流的窗口,是展示临湖人风采的平台,也是一片全镇文学爱好者的精神园地。

摊开案头泛黄的《临湖风》,油墨香里混着太湖水的湿润气息。从1999年创刊的《採莲舟》到如今的第二十七期,这本巴掌大的乡土杂志,纸页间记满了临湖镇的晨昏寒暑,也藏着一代代临湖人的心事与风骨。

这几天我在收集所有的临湖风杂志,还是少了几期没收全。

我把收来的杂志从头开始大致翻了一遍,感慨万千,这本杂志虽然很朴实,是临湖人写临湖事,文字朴素,文风淡雅,通俗易懂,但内容很丰富,耐人寻味。我被那些朴素的文字打动。没有华丽辞藻,尽是临湖人写临湖家长里短:有老渔民讲述太湖捕鱼的诀窍,有教师记录村小教室的变迁,有匠人回忆木作手艺的传承。字里行间,是街巷里的烟火气,是田埂上的脚步声,更是临湖人刻在骨子里的纯朴与勤劳。

那些曾为杂志执笔的文人墨客,以笔为犁,在乡土间耕耘出一片精神园地,让临湖的故事有了安放之处。可如今再念及那些老作家们,有的已鬓发如雪、力不从心,有的则永远停在了旧文的落款里,令人扼腕叹惜。

在如今物欲横流的时代,任何文化都走向了快餐式,年轻一代的人都热衷于抖音短视频电子文学,很少有人愿意这样写纸质文章,也没有人愿意义务来搞这份乡土文学杂志,因为这里没有固定场地,没有工资薪酬,没有人脉,完全是要靠一腔热血热爱来支撑起。

当镇文体中心的顾主任找到我,将续办杂志的托付摆在我面前时,我着实百感交集。在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纸质刊物的墨香似乎已难以留住目光。可每当想起那些泛着温度的文字,想起它们承载的乡愁与记忆,我便无法眼睁睁看着它停刊——这不仅是一本杂志,更是临湖镇的文化根脉。但我不知道能不能扛起这个重任,有没有这个能力,感谢顾主任对我的信任,我只能先试试看吧。

今年还没征稿,顾主任说就做个合订本吧,叫我把以往的文章看一下,我认为好的文章收集起来做一个汇编,然后分类做好目录,交给文化公司去设计排版印刷。

选文的日子里,我逐字逐句重读旧文,像是沿着时光的堤岸回溯。那些关于春耕秋收、邻里互助的记述,那些描绘太湖日出、莲塘夜色的片段,让小镇的变迁愈发清晰。我将这些文字分类整理,精心编排目录:“爱我临湖”里是小镇人的真情流露,“风俗乡情”中藏着生活的恬淡滋味,“乡亲乡情”则铭记着那些温暖的身影。这不是简单的汇编,而是对临湖精神的梳理与传承,是想让新老临湖人都能从中读懂家乡的过往与温度。

合订本的清样即将付印,我忽然觉得,它更像一座文字的纪念碑,镌刻着我们共同走过的岁月;又似一艘时光的渡船,载着乡愁与骄傲,在墨香的湖面缓缓前行。感谢每一位为《临湖风》执笔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珍视这份乡土记忆的读者。

如今,我执起笔接过这份嘱托,不求杂志有多耀眼,只愿能守住这份淡雅与真诚,让《临湖风》继续拂过太湖水,拂过临湖的街巷与田野,也拂动每一位游子与乡人的心田,荡起温暖的涟漪。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说实话来临湖已有十个年头了,临湖文体中心东南西北也不知道。那天《临湖风》主编陆建新微信通知邀请我: 文学协会定于本...
    临湖风阅读 1,412评论 12 51
  • 2021年11月12日统计,分类 一,社会捐赠 二,幼儿读本(4到9岁)(共112本) 三,青少年读本(7到16岁...
    池上学士周清雨阅读 2,859评论 0 1
  • 这几天,看的是福州本土《家园》杂志2009年5月号(总42期)。这是一本关于书与书店的专辑。书是女儿在十年前还在中...
    山深闻鹧鸪_lm阅读 718评论 0 1
  • 往事闲堪忆 越玉柱 1991年晚秋某天上午,我给高三年级上语文课。见有学生不注意听...
    塞上春阳阅读 532评论 0 1
  • 我的第二本散文集《人在他乡》即将由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届时亚马逊,孔夫子旧书网,扒书网,旧书网,布衣书局,...
    林建明阅读 539评论 0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