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命 :闲话芬兰之加入北约
5月18日,布鲁塞尔北约总部,芬兰驻北约大使向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递交了加入北约的申请书。至此,这个二战以来一直奉行和平中立政策的国家,终于倒向了西方。加上其西边的邻国瑞典也同时决定申请加入北约,这样,对俄罗斯而言,其西北部边境与北约之间的战略缓冲区将不复存在,这种挫败应是其当初发起所谓“特别军事行动”时绝没想到的。不过,俄罗斯随后并没有过激的反应。而在此之前,5月14日芬兰总统尼尼斯托就曾与俄罗斯总统普京通话,告知对方芬兰的决定,他说,他对普京冷静的反应感到惊讶,普京没有重复之前作出的威胁。
看来俄罗斯方面情绪稳定!
这正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如果回溯芬兰这个国家的历史,尤其是上世纪以来与俄罗斯(苏联)交往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哪怕倒退到三个月前,这样的决定还是难以想象的,无论国际社会还是芬兰国民。
地处东北欧的芬兰,近一千年来,一直是瑞典和俄国争夺的对象,历史上大部分时候都处在瑞典的控制下,1809年始被沙皇俄国吞并,直到1917年末,俄国十月革命爆发,芬兰才真正独立。尽管国家的历史并不长,但是作为一个拥有自身语言文字和悠久历史传统的民族,其国家认同非常牢固。于是,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列强纵横扩张的乱世中,这个硬核国家不可避免地受到大国的挤压。
1939年8月,斯大林和希特勒暂时停止敌对,两国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根据这份条约的秘密协议,苏德共同瓜分了波兰,芬兰和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被划入苏联的势力范围。当年10月,苏联向波罗的海三国发出最后通牒,提出在对方境内建立军事基地,军队自由出入等要求,弱小的三国屈服了,导致的结果是,次年6月三个国家被苏联完全吞并,随后成为其加盟共和国。
1939年10月,苏联也向芬兰发出通牒,提出了后撤边境线、在首都赫尔辛基附近建立海军基地和割让部分岛屿等要求,尽管芬兰本想维持中立,不愿介入大国冲突,但基于自身实力的现实考虑和对苏方安全顾虑的理解,还是愿意做些让步,然而,由于未能完全满足傲慢的斯大林的胃口,当年11月30日,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芬战争爆发。
这场被称为冬季战争的作战双方,实力极为悬殊:苏联是拥有1.7亿人口的大国,而芬兰总人口370万,还不及对方的正规军的人数。苏联直接投入战场的50万军队装备了现代化的坦克、飞机和火炮,而芬兰能动员的全部12万军队手中只有轻武器,并且弹药短缺。苏联的战争计划是两周内拿下首都赫尔辛基,之后占领全境。但在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苦作战,伤亡接近70万人,苏军的战略目标仍遥不可及,芬兰人的坚强抵抗和恶劣的战场环境让斯大林不得不及时止损,只能和同样濒于绝境的芬兰人和谈。
惨胜的苏联得到了上年索要的一切,而且还有所超出,芬兰则以割让约十分之一国土和伤亡7万余人的代价,摆脱了像波罗的海三国那样被完全吞并的命运。
但是,芬兰并未脱离大国纷争的漩涡。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芬兰被迫面临两种选择:保持中立或选边站队。前者其实根本不可能,波兰殷鉴不远,芬兰只能“在几个糟糕的选项里选择最不糟糕的一项。”与当时明显占上风的纳粹德国暂时结盟,希望借机收复被苏占领国土。芬兰随后的军事行动基本控制在这个范围内,有历史研究表明,假如当初芬兰军队全力配合,列宁格勒战役将是另一种结局。
第二次苏芬战争又被称为继续战争,进行了三年,到1944年6月,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纳粹德国在东线节节败退,芬兰也被带着滑向战败国,和德国脱钩的欲望强烈。而这时的苏联主要目标是反攻德国本土,而且他们对冬季战争的噩梦仍心有余悸,于是,斯大林同意芬兰的和谈请求,之后两国签署了新条约。这次,苏联不仅夺回了1940年所得到的一切,还收获了新的领土、战争赔款及其他经济利益,后来在苏联的压力之下,芬兰还不得不审判了所谓的“战犯”,即战争期间带领人民与苏联作战的本国政府领导人。
两次苏芬战争不仅给芬兰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也对后来的国家外交政策产生的深远的影响。芬兰人痛苦地认识到:芬兰是个小国,在地缘政治中没有主导权,在大国博弈中只是一枚身不由己的棋子,也不能期待西方盟友施以援手——冬季战争中,芬兰本以为可以仰仗的西方国家都在隔岸观火、首鼠两端,其中法英两国的背信弃义更是误导了芬兰政府而导致损失加重。芬兰与东部强邻相处只能正视现实,走自己的路,自力更生。而对于独立自主,后来的芬兰总统吉科宁则说过,“一个国家的独立自主并非绝对的……无须屈服于历史必然性的国家是不存在的。”
随后的七十余年,芬兰一直基于这种认知对待外部世界。他们长期与苏联及后继的俄罗斯保持互信,甚至为了防止对方疑虑而有意控制与西方的政治经济融合度,力求东西方平衡。这种走钢丝式的外交策略逐渐改善了芬兰的外部环境,上世纪五十年代,苏联撤回了驻芬兰境内的军事力量,同时减少了苏芬边境的军事部署。1995年,芬兰加入欧共体暨欧盟,在西方国家成为芬兰主要的政治和经贸伙伴同时,芬兰也成为俄罗斯主要的获得西方技术和贸易的窗口。芬兰让俄罗斯看到,一个和西方结盟的芬兰更符合俄罗斯的利益。经过战后持续七十多年的和平发展,民富国强的芬兰已成为俄罗斯十多个陆地邻国中罕有的不能惹也不愿惹的国家。
可能在许多中国人眼里,芬兰这个国家存在感并不强。确实,这是个低调的发达国家,其人均GDP和国民幸福指数都领跑世界,制造业、高科技和国民教育处于国际顶尖水平,诺基亚、Linux诞生在这个国度绝非偶然。
芬兰发展到今天,所经历的无奈和屈辱是外人难以理解的。两次苏芬战争让近10万芬兰人牺牲了生命,几乎每一个家庭都有家人丧生,它的被占领土和当年的第二大城市维普里现在是俄罗斯列宁格勒州的一部分。芬兰的对苏(俄)政策往往被外人看成懦弱,但正如吉科宁说的那样,“一个小国丝毫没有把外交政策方案和情感混为一谈的余地,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情感。”上天不佑,和一个有着侵略扩张传统的强邻共享一千多公里边界,在遭受攻击时孤立无援,芬兰在国际舞台上就是个悲剧角色。对于芬兰人来说,选择割地赔款,与侵略者媾和及长期相处,政府被外人视为亲苏甚至苏联的傀儡,这种屈辱与痛苦可能更甚于战争上流血牺牲,但他们知道国家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民的福祉,是守护人民的幸福与和平,狭隘的民族主义、脱离实际的快意恩仇,只能让民众在血脉偾张中走向灾难。对于走过的路,更有资格评判的是拥有选择权的芬兰人民。
所幸,芬兰今天的成就配得上他们当初承受的苦难。
这个世界上,有人还信奉丛林法则,还痴迷武力征服,却不承认游戏规则已经和七十多年不一样了。虽然屡遭挫折,人类还是不断在走向文明。无论以什么借口,冠之以什么名号,只要强行进入他人的国土,毁坏家园、涂炭生命,就是与文明世界对立。
一个拒绝文明的国家,文明也会离他远去,面临对文明的威胁,文明自然会寻求庇护,即使有人议论这个庇护所是多么的不堪。对于芬兰人来说,眼见当年发生在自己国家的悲剧又在旁边上演,想起多年的忍耐、包容与合作,并未等来这个邻居的文明尺度有些许长进,他们的失望、恐惧及决绝,可想而知。
本欲独善其身,奈何生长于斯,只能选边站队,这不仅是这个民族的宿命,也是这个世界的悲哀。
参考书目:
《剧变》[美] 贾雷德·戴蒙德,中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