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地位很高很高。高到什么程度呢?我记得在老家农村每户人家的堂屋里都有一个放“香火”的地方,每逢过年过节都会在这个地方烧香烧纸并放上家里做得好吃的东西,祭拜或孝敬香火上写的对象。香火最中间的一行字是“天地君亲师”,老师排在第五位,仅次于亲,是自带有香火气息的。
或许正因为是这个原因,在中国人的骨子里,流淌着尊师重教的血液。尤其是旧社会,读书识字的人极少,能够让自己家里孩子接受教育的人家也不多,必是有钱人家才能请得起的老师给自己的孩子启蒙并教授国学文章。请老师到家里,不仅要提供工资,还要解决食宿,虽说没有五险一金,但只要是有名气的老师,待遇那是相当的不错。
当老师在旧社会是个好行当。在新社会,当老师其实也不赖。最吸引人的是每年都固定的两个带薪长假,这在360行中,都是独一份。国人重教育,政府也同样重视教师的福利待遇,虽无公务员的权力,很多时候却有比公务员更灵活的待遇。有专属的教师节,增加了仪式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届一届的孩子们毕业踏入社会,给老师们带来成就感的同时也带来了丰富的人脉资源。国人重人情,重师恩,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但凡一位老师,只要自己不犯错误,专研业务,用心教学,最后都会收获满满。
于是,老师成为香饽饽。社会上,不能成为专职的老师的人们,但凡有机会扮演老师的角色的,都踊跃而积极。况且古人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更是让各行各业的人都争着抢着当他人的老师。这种老师没有固定的收益,但人们仍然乐此不疲。为什么呢?
社交过程中,谁都渴望获得他人的尊敬,老师这个角色刚好满足这个要求。不管我们在生活中混得好还是不好,但我们仍然希望有一个舞(平)台展示自己,表达自己,呈现自己的观点,思想。老师角色的主要职能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天然需要输出,符合这个需求。人们在满足安全,温饱,性等基础性的需求后,希望能满足更高级的需求,即自我实现的需求。当老师给他人指导,解决他人困惑,发表自己独到主张等也能很好的满足自己内心深处的精神需求,实现高级的人生欲望。
为人师好,当然就好为人师。但天下事无绝对。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当老师还是有风险的。比如秦朝,当老师可能会丢脑袋;比如几十年前,老师也被称之为“臭老九”,是批斗的对象;在比如近期的双减政策,社会上教辅机构里的老师,就面临大量的转行与失业。所以事无绝对,凡事有利有弊。
然而,好为人师这个点却已经融入很多人的习惯与性格里,是改不了的。男女性别可以改,但好为人师的性格却难改。它没有明显的风险,也没有太大的危害,反而还有时不时的成就感,最大的害处可能就是让他人有些不喜,但无伤大雅。
既如此,也就听之任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