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覆灭后,周平王东迁成周(洛阳),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此时,封建体系正面临着剧烈的变化,王室已经无法再控制政权格局。一些西边和北面地区的族群开始向关中迁移;各种武装力量割据一方,不遵从周的号令,纷纷自作主张,争夺霸权;而统治阶层的以一些族群,离开关中,迁移到东方的平原。比如郑国,就搬迁到了河南的东部立了国。
从公元前8世纪到前6世纪,战争连绵。强大的诸侯不断扩张,弱小的国家被吞并,“中原”的领域因此扩大。在这一时期的争夺中,晋国长期据有中原霸主的地位。尽管在各诸侯争夺霸权的过程中,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尊重周王,抵抗外族)的口号,但周王已经没有真正的实权了,王权已经从封建顶端的地位变成一个文化系统的象征。
此时的“中国”含义,是以中原为本土,洛阳一带为核心的区域,意思是“国之中”,简称“中国”。而孔子说的“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的“华夏”代表的是“我者”,华夏以外的"他者”则为“夷”,例如楚国代表的南方,以及北方所谓的“戎狄”这些“外族”。1933年傅斯年先生提出了“夷夏西东”说,认为夷与商属于东系,夏与周属于西系。后世公羊学家则有演化的观点:在最古老的时候,是内中国而外诸夏;第二个阶段,是内诸夏而外夷狄;第三个阶段,是天下大同,是没有边界的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中,中国自居为天下,“夷”可以变“夏”,“夏”也可以放弃自己原来的文化传统而“沦落”为“夷”。“中国”不是没有边界,只是边界不是地理上的概念,而在于文化了。
在争夺霸权的战争中,各国兴衰交替,胜者不断扩大自己的疆土,也不断的吸纳其他“外族”,随后融合为新的族群国家。经过各个阶段的整合,东西南北各个地区的族群接受了中原主流文化的影响,融入中国众多族群之中,成为后世中国的一部分。
春秋战国500多年历史,群雄战乱,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扩张和融合,整合成为秦汉帝国一统的基础。封建统治机制也发生了巨变,内外权利的斗争及列国之间的兼并,都改变了权利结构和财富分配。其中一个现象是,上层人物在斗争中失败,下降到社会的底层,从而提升了社会下层的质量,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孔子、孟子,都是没落的旧贵族或其子孙。
经济方面,由于人口增长,各处的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商品经济出现,都市人群流动加大,“人”开始有了个体的意义。这个时代,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有活力的时代。
附:
网友评论:东夷在考古上是指距今8300年前的后李文化起,历经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的承载者。 称呼上是对黄河流域下游居民的总称或是对东方各民族的泛称。早期东夷是华夏族的族源之一。
称呼上,夏商时期,东夷作为对黄河流域下游居民的总称。周朝时则变成古汉族对东方非华夏族的泛称。秦汉以后多指居住于中国东方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及琉球群岛等地的外族或中国东北的少数民族。
后来又用泛指非中国之民族,如英夷,洋夷;西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