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我被寄养在乡下姥姥家。那时人们的物质生活贫乏,温饱问题都难解决,是用煤油灯照明,连电灯都没有,更不用说有家用电器了。如果非要说能用上电的,也就是手电筒了。
在我将要上小学时,有天姥爷抱回家一个塑料匣子。只见他接上电线,塑料匣子立刻发出了歌声。人们一下子都围过来。
我惊喜地摸着塑料匣子,边仔细的查看、边纳闷:“匣子这么小,怎么能够装进去那么多唱歌的人呀?” 逗的人们哈哈大笑。
姥爷告诉我:这是收音机,里边的声音是中央电台播出来的。于是我家有了第二件家用电器。
每天晚上,我都迫不及待的打开收音机,听《小喇叭》广播、听孙敬修爷爷妙趣横生地讲故事、听优美而迷人的歌曲等等。使我快乐的度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
后来我被接回城里上中学,父亲买了第三件会说话的电器:录音机,它更是妙不可言,不光能听到电台的节目,还能播放自己喜欢的磁带,更让我兴奋的是,它还能把自己说的话,一字不漏的录上去,然后再放出来。逗大家开心地乐个不停。
其实那时没有太多钱买磁带,也不懂什么叫正版的。有几个封面花花绿绿的盗版带子听邓丽君等人的歌儿,就已经感到很幸福,很奢侈了。
七十年代有了黑白电视机,父亲买了一台12寸的,晚上一些邻居也来看电视,人们连连称奇,乐不可支。在那文化荒芜的年代,几乎没有其他娱乐项目。能够每天晚上看电视,就是最大的享受。
那时黑白电视还有个附件,叫电视彩色胶片,形状就像现在医院里拍的X光胶片,只是胶片上有兰、红、绿三种颜色,用时放在电视屏幕前面,刚开始用还很新奇,后来感觉总是上、中、下那三条颜色,没啥意思,所以时间不长就淘汰了它。以至后来成为了笑谈。
80年代的中国经济,因为改革开放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家随后就有了电风扇、洗衣机、电冰箱等。中国也有了彩电,只不过刚开始普通家庭很少买,一是价格贵,二是需要用彩电票,否则即使有钱,也需要“走后门”才能买。
那时候青年人结婚,如果能够买到一台十八寸的彩电,会是小夫妻及全家人非常自豪的事。
岁月匆匆,一晃30多年过年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变得今非昔比。比如,电视已从黑白升级为4K电视和3D电视,而随着电脑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我们现在已经很少看电视了。
每当我欣赏电脑或手机上,丰富多彩的节目时,常会感慨万分……
生活总是向前走的,昨天已经悄然离去。我们曾经喜欢的东西,会被新的音符替代;割舍不断的旧情怀,逐渐让给新生活的魅力。
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