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突发奇想写了几篇其他文章,前天小如意回家了,我也该好好地给这个故事结个尾了。
还记得之前说榴莲英语那件事的时候,我最后只是敷衍她然后转移话题。为什么说这个处理方式使我后悔,因为带她去图书馆的第一天下午,她就又旧事重提,问我榴莲的英语……当时的耻辱又涌上心头,我想着这次得好好处理一下,然后就打开了百度,查到了是durian,我教她读,狠狠地说,“下次就是我提问你了哈,给我好好记住了!”
可大概两天后,走在路上我突然想起来,问她,榴莲的英语怎么说呀?她面露难色,尴尬地笑笑,小声说,“忘记了。”
我当时挺震惊的,因为我想按照一般故事的发展,一小孩那么心心念念想知道一个英语单词,好不容易知道了后,一定会记得很深刻吧。
事实上她对这件事本身印象倒是很深刻,记得她曾经用榴莲“刁难”过我,记得我告诉过她答案,还有记得的就是,这件事结束了。
我能说她这是玩心太重吗?显然对于她来说,比单词重要的事情多了去了,比如和我“过招”。
之前我对小如意的形容一直都是伶牙俐齿,说她聪明。相似的,我突然想到身边很多大人都用过一句这样的话评价过一些孩子:他(她)很聪明,就是不好好学习!
小时候我还嗤之以鼻,聪明的人怎么可能学不好呢,是那些人本身就没那么聪明吧。只是可能在一些事情上确有天赋,但是不能凭这一点说他是聪明的,天赋谁都有,可学习上的“聪明”,以我的理解,或许可以说成:不钻牛角尖。
见过很多爱钻牛角尖的人,可能自己还觉得自己热爱提问、思想深刻,在我眼里就觉得好好笑,但是一般,我是点不醒他们的。
说回现在,看到小如意的例子后,我又认真想了一下,她也不钻牛角尖,那她这又是属于哪种“聪明但是学习不好”呢?
我想起我小时候,非常不善言辞,但学习却是一直很好。
我和她区别在哪?
这件事给了我答案:
一天下午到了图书馆,我让她自己去找书看,我在一旁学着我的法语。
大概一个半小时,我学累了,抬头看看她,发现她看的是一些漫画书。
漫画书我小时候也喜欢看,家里有厚厚一摞,但终究,对人的积极影响不大。
想起电影《恩赐妙手》里面,男主就是在图书馆里面“启蒙”的,他看了很多关于自然科学的书,然后随着时间的积累,在学校一举成名。
想到男主妈妈成功的教育,我制止了她,我说换一本去。
她撇撇嘴,不情愿地走了。
没过多久她就兴奋地拿了一本书来给我“审批”,好像是啥百科全书来着,我说当然可以!
她坐下看,5分钟,10分钟过去了,她就坐不住看不下去了……我注意到,她翻完了目录、编者的话、后记,可独独对里面厚厚的内容不感兴趣。
这也和榴莲那件事一样吗?只是在意看书这件事情本身,而丝毫对内容不感兴趣吗?
心中感慨万千,却提炼不出一个中心思想……
想破脑袋,觉得:
可能学习是需要天赋的吧!
我从小就爱学习,当然不只是指在学校课堂上,不只是指考分高。年龄越大学习能力也越强,通过学习得到的回报越多,反过来又使我更爱学习了,这是一个正反馈。
学习没有想象中那么枯燥那么难,它是一辈子的事。它使现在的我不再那么不善言辞了,大学思政课上我常常站起来怼反方同学。
读过很多鸡汤,知道很多道理,不一定可以使我们变成更好的自己;但学习,一定可以。
每个人或早或晚都得学会学习,这才应该叫“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