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人生来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然后浑浑噩噩或者随波逐流的过完一生,他们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大部分平平淡淡。你我可能都是大部分人。
然而,一定有一些人和我们活的不一样,他们打小熟读圣贤书,很早就确定了自己的人生志向,并且难能可贵的真的追求了一生,他们中绝大多数也不见得取得了什么大成就,但是取得大成就的人无疑是这类人。
我想说一说在我读书过程中给我很深的印象的一个人——曾国藩。
曾国藩应该算的上天生愚钝,但是却出生在渴望通过学而优则仕的大家族里,从小被给予厚望,也许如果曾国藩科举之路和他老爹一样的话他的儿子也会前赴后继,但是历史没有如果,愚钝如果曾国藩,也最终金榜题名,混到了朝廷里。
你可能好奇,为什么曾国藩那么愚钝却能金榜题名,这还得说曾国藩身上的一根筋特质,据说这一特质是湖南人集体特征。曾国藩读了那么多的圣人之训,理所当然的觉得君子就该如此,于是他严苛的按照圣人的训诫要求自己,存天理,灭人欲,一心为公,毫不利己。
可是随着他的官越做越大,他得罪的人也越来越多,甚至本省的官员都和他为敌,终于,曾国藩的老娘去世后皇帝顺水推舟把他打发走了,而那个时候曾国藩显然以为皇帝会夺情,不允许他回家守孝。因为太平天国闹的正凶,而曾国藩是主要的平叛力量。
曾国藩回家之后可就郁闷了,他是在是想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他一心想当个好官,却惹来同僚的集体排斥,虽然他们知道广场的风气,可是孔夫子说的有何错呢。
于是本该在战场上与长毛贼酣战的他只能郁闷的在家里欺负妇女儿童,据说他每天啥事都不干,逮谁骂谁,经常把家里的妇女们骂的痛哭流涕。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
据说那个时候曾国藩开始看儒家之外的经典,道家、佛家的文化让他渐渐的顿悟了。后来太平军闹的是在是凶,清廷无人能够镇压,皇帝又把曾国藩给招了回来。
又一次回到官场上的曾国藩就像换了一个人,他积极主动自觉地按照此前他所鄙视的官场的套路去行事,该送礼送礼,该请客请客,该低头低头,一下子圆滑了很多,然后慢慢的也融入了那个群体。
当然,曾国藩融入官场之后开始发挥巨大的能量,因为同僚不再排挤他,他镇压太平天国少了很多掣肘,终于拉锯战开始有所偏向,太平军一点点失去他们的地盘,曾国藩率领他的湘军彻底的平定了太平军。
再后来曾国藩混的越来越好,死后被赐谥号文正。
如果故事这么结束了就多少有些俗套了,好像一个正派人物慢慢变成反派,然后横行无敌。事实上曾国藩去世之后并没有留下多少家产,他有清晰的账目,关于自己的开支,包括官场上的往来。细心的人们发现,曾国藩虽然变得世故、圆滑之后才终于融入了当时的官场,可是他并没有忘记自己年少的坚持,他所有的转变只是因为他领悟了游戏的规则,唯有此,他才能够在那样的时代活出更大的自由,实现自己的追求。
每个人都会渐渐的被这个社会同化,有的人不自知,或者一旦改变就觉得今是昨非,而曾国藩是站在更高的层次洞悉了生存的法则,他虽然身在其中,但心已远,所以他不是迷失了,而是领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