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闲书,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不受所谓权威的影响,可以肆无忌惮的跟作者撕逼。
这本书用“优选策略”解释了诸如曹操为何刺杀董卓失败、又为何要单独追击董卓,刘备为何选择了诸葛亮,而诸葛亮是如何独揽大权,大器晚成的司马懿精通“忍”术、如何使对手乖乖就范等等。在双方甚至多方合作、对峙的情况下,强者弱者分别采用什么策略,究竟是奋力一搏还是虚与委蛇,关键时刻的选择决定了成王败寇的结果。
作者写来写去,难免有八卦之嫌、牵强之意,让读者看得轻松不起来。但他的初衷是有趣的,毕竟不论是演义还是正史,都是陈述的手法,对利弊得失的分析过少,不像这本书瞎扯的这么过瘾。
比如皇帝立长还是立幼,规矩是立长,老皇帝偏爱幼子要立幼,长子是大将军何进的外甥。作者在这里将众人按实力分层:最强太监,次强大将军,较弱朝廷官员。太监的优选当然是立幼,因立长的结局必然是大将军把持朝政,太监利益被瓜分甚至死翘翘,先下手为强的原则下,召何进本人进宫(次强变极弱),埋伏好刀斧手准备剁成肉泥,以极强对极弱一击分胜负。不料半路走露风声,何进吓的赶紧回家找了诸大臣想对策:次强联合较弱,共击最强!正解。
但在杀太监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大臣分了两派:一派以袁绍为主,主张赶尽杀绝;一派以曹操为主,主张只杀为首的几个。在三方博弈中,次强的大将军何进必然会尽全力进攻最强的太监势力,失败就是被挫骨扬灰,是合同的坚定履行者;较弱的大臣一方,作为何进势力中的辅助角色,在全力进攻之余,还要掂量一下:如若大将军胜利,只剩两方,对方有可能调转枪头把己方吞噬殆尽,所以最优策略是不赶尽杀绝,给太监留些残余势力以牵制大将军,在双方损耗大伤之余,我方才可坐收渔翁之利。
这就是为何袁绍表态后何进大喜,曹操表态后何进骂他:“汝小辈,安知朝廷大事!”曹操拿着最优策略,心想你才小辈,你全家都小辈!
司马懿就更有意思了,一个“坚守不出”,就给诸葛亮所有的用兵如神、奇门遁甲后面加了个“乘以零”。你要打我偏不打,因为我打不过你,也正因为我不跟你打,你的目的无法实现,最后的胜利自然就是我的。实在是想打,也行,正好我这有个给我领导打小报告的家伙,麻烦借您个刀,帮我把他杀了吧。
司马懿太善于隐忍,也太勤勉学习。自从空城走仲达一役后,司马懿的战略值便呈几何增长。因为空城计玩的不是现场,而是背后。司马懿在朝中并不受待见,加上魏帝曹睿精于权谋,一旦司马懿手握重兵、功高盖主,就面临被灭族的风险,即所谓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孔明在城墙上扎扎实实给司马懿上了一课:杀我诸葛亮没问题,但后果你要想清楚。
而司马懿呢?学以致用。他也看到了孔明背后的刘禅、李严,游说过后,诸葛亮几经掣肘,才清除了后患,再出祁山时,司马懿已成长为他不可不畏的对手。
势,阴之向阳,阳之往阴也。
势,损有余而补不足也。
势,常也。
就好比太极的借力打力,循势而行,无往不利;逆势而为,自取其难。
所以,读了本闲书,体会到的也就是个“势”字,因势利导,方能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以致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