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一节课,由我和大家来做一个分享。
我的题目是“解构特稿DNA:好故事从何而来?”首先,自我介绍就请大家看这张PPT,我就不多赘述了。我觉得,在这个周末的晚上,大家能聚在一起,应该都是对写作充满兴趣、热爱写作,或是希望从事写作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大家都是同路人。我作为记者工作了30多年,积累了一些经验,今晚希望能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写作写了30年,一直笔耕不辍,直到现在,写作已经成为了我职业生涯的一部分。很多人经常问我,写了30年,有没有崩溃过,有没有毫无灵感、想要抓狂的时候?为什么能够一直坚持下来?另一个问题则是,我的作品为什么能成系列,为什么我能把一个题目写很长时间?在我看来,这些问题其实都涉及如何找选题、如何找到好故事、如何深入挖掘这个故事、如何采访以及如何呈现。这也是我今天要讲的四个分题,大家可以看看这张PPT。
我们先来讲第一个问题:怎么找到一个具有爆款潜质的好选题?可能这是今天群里很多人都在思考的问题——我怎么找不到一个好故事?我该上哪去找一个好故事?
我从自己的一段经历说起。我刚到南方当记者的时候,也整天为找选题而焦虑。那时候在兰州,选题通过率并不高,但你需要有稳定的生产量,心里就非常着急,也非常焦虑。那时特别期待编辑能给我一个好选题。但后来,我就不那么依赖编辑的选题了,因为有时候编辑派的活儿不一定是你愿意干的,也不一定是你感兴趣的。当我自己能找到好故事的时候,我手里的故事就多得写不完了。大家可以看看我给大家列出的作品名单,这些故事的80%左右都是我自己找的。
我感觉故事无所不在,关键是你有没有发现的眼光。那么,为什么我可以找到选题、找到故事呢?除了平时的积累以外,这里面其实是有方法可循的。下面我根据我的一些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些规律性和工具性的东西,看看在日后的工作中是否好用。
找到好故事的第一个方法就是你要学会“养”你的故事。
积累你的线人,等待一个沉默的故事的激发点或爆发点。在同体竞争的时代,你要有自己独特的故事。即使这个故事一旦爆发,大家都会一拥而上,但你因为有积累,总会比别人快一步,也会比别人更理解这个故事。这就是一个规律。
举例来说,我的“野马系列”已经在开课前的预习中发给大家了。野马的故事是我在新疆写的,那时候还没到兰州。后来我到兰州之后,就写了第一篇《我看见中国第一匹野马死亡》。再后来,又有了《野马归野》和《野马危机》。在野马放野三年之后,我又一次去写了《野马的爱情》。
这里有人会问,比如你如何说服编辑让一个选题反复出现在报纸上?另外,如果你反复写一个话题,如何让报道的边际效应不递减?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因为新闻的特性就是追寻新闻,这是报纸的需求,也是读者的需求。读者不愿意读一个老故事。那么第二个问题是提给自己的:你作为一个写作者,如何不重复自己?但大家从上面我讲的这些里面,有没有发现一个规律?这个规律就是野马的故事,每一次写都有一个新闻点、一个新闻由头,不是我想写就去写的。第二个呢,野马的故事是发展的,这个新闻不是一下子发生了就结束了,而是它在一直成长、一直在发展。另外,一个沉默的故事确实需要一个激发点或爆发点,在这个点上,原本静态的就会变得动态了。比如野马因为难产死了,或者被冻死、被狼吃了,这时候你说你要去写野马,编辑是没有理由来阻止你的。
做一个新闻千万别做完就丢,就像是熊瞎子掰苞米,掰一个丢一个。养新闻的过程其实就是积累线人、积累人脉关系的过程,同时也是加深你对新闻理解、锤炼新闻主题的过程。
其实这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例子,研究优秀的写作者,你都会发现他们都有这个特点。比如说,北京堵车是一个常态,能不能写故事呢?当然能。但如果你没有被激活,这个新闻没有被激活,它就很难带动故事。那么你写这个故事也会很沉闷,大家会奇怪为什么新闻不生动,关注度就会少。但因为一场秋雨导致整个北京城陷入瘫痪,大家都感同身受的时候,这个故事就活了,就可以写了。所以就有了《一场秋雨导致的车陷紫禁城》那篇报道。
那么,我们来看我的第二个系列——新疆考古文化系列。
这个系列我写得更多,甚至出了一本书,叫做《众神陨落新疆》。在南周日报上发表第一篇故事时,我那时还在新疆日报工作,我写的是《蛟河故城:大地上最完美的废墟》。为什么废墟还能称为“完美”呢?
因为这个城是往地下一直掏、一直挖出来的。这个城的越上面的部分,在编辑部引起了热烈讨论:新闻还能这么写?还能写得这么好看吗?后来,我又陆续写了《小河墓地》、《经世再现:原纱故城之谜》等等。除了历史题材,我还写了很多关于新疆现实的题材,比如《塔里木河在一节一节消失》,连续多年、多角度地写过喀什,包括《喀什格尔的节日》、《十尔姆卡姆:人间非典型音乐》等等。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检索一下这些内容。这些又积累成了一本书。
长期积累的结果就是,我对这一类话题有了相当的敏感度。
一遇到这样的新闻,我就知道怎么去写,怎么进入。比如,在做长江三峡的报道时,我就知道要理出一条长江文明的线索。之后,在北京日报上看到壁画修复的消息,我一看就知道这可以写出一篇好故事,于是就有了《莫高窟治癌》那篇报道。
为什么新疆可以一直写、一直写?就像舞台的保留节目,可以一直演、一直演下去。其实,不光是我这样的专家型作者或记者是这样,我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一个是新华社的王军。他以前是新华社驻北京站的一个记者,分在城建口。但因为长期的积累,让他对北京旧城改造这个问题常做常新,持续关注,写出了几百万字的作品。他的非虚构长篇作品,如《城记》、《梁思成传》等,都非常有名,已经再版了好几次,还有《笔记上的城市》等等,这些都代表了他对这一问题的理解高度和深度。目前,他正在朝这个方向继续努力。
我说的另一个专家型作者就是陈徒手。陈徒手是《北京青年报》的编辑,他几年前出了一本书叫《天有病,人知否?》,最近又出了一本《故国人民有所思》。
他是专门研究历次运动中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他的工作状态就是翻抄档案,每周做完报纸版面之后,他都会去档案馆手抄档案,全部是用铅笔手抄,这项工作一直进行了十几年。
现在,中国没有任何人能掌握他那么多的一手资料,他对这个领域的研究的确是最深入、做得最好的人。所以,对写作领域这么熟悉,能找到好故事就更不足为奇了。
如果再说一个外国的作者,那就是Peter Hessler(彼得·海斯勒),他的《江城》和《甲骨文》等作品都是对中国这个领域有非常深入的研究。
我记得有一次听他讲座,他提到了一个细节,就是他的笔记做得非常好,他每天都要把所见所闻记下来,然后才会去睡觉。
我觉得这个功力很多人都没有,包括我都没有做到。
我非常熟悉他在《江城》里写的一个细节,就是暴雨时节,大量雨水奔涌着向长江和乌江流去的情景。当那几条江的水在那个点上汇合时,水的颜色、水的奔腾、水的深度以及长江和乌江的对比等等,他都描写得非常准确。我其实也见过这个场景,因为我也采访过长江三峡,所以我觉得他对那个场景的描写非常真实。这和他的积累以及长期做笔记的习惯是有关系的,因为这个场景一旦过去,你再用回忆来写的话,肯定会差很多。
从这个例子里,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规律:你需要做一个对某些领域有研究的专家型记者。我给大家说一个我在新疆工作的经历。我经常往新疆考古研究所跑,因为我对新疆考古历史的话题感兴趣。研究所的所长伊蒂利斯是一个维吾尔人,他一见我就会跟我开玩笑说:“噢,大记者又来了。”
不管是正式的场合还是非正式的场合,他一直叫我“大记者”,从来不叫我的名字。我想他可能感觉到了我和其他记者不太一样,我能够沉下心来进行研究学习,能够去读他们那些非常深奥难懂的考古报告。
这个规律就是,好的非虚构写作者或故事写作者都要达到这样一个标准:每当写完一个故事,你会发现有更多的东西在等着你。你的研究是成体系的,你能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你要搞懂一个就必须搞懂另外几个,久而久之,你就成了这个领域的专家。所以说,一个优秀的专家型作者或记者通常只能通达几个领域,而不可能研究更多的问题。
写作者对某个领域开掘的宽度和广度,不仅反映了其学习能力和钻研能力,也决定了在这个领域的地位和话语权。对于新闻行业来说,这就是所谓的“大记者”,他们隐藏在记者之中,却如同作家般深邃。我们来总结一下,上面讲的就是找到好故事的第二个方法:专注某个领域,成为专家型的写作者。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会问:“南老师,这可能太难了吧?因为报社或媒体经常给我派这个活,明天又派那个活,真的没办法在一个领域持续深耕。”
那么,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把自己的写作事业线设计得到底有多长?是一生,还是几年后就崩溃,或是耐不住寂寞就转行去挣钱?这样的例子在媒体里比比皆是。其实,我当初也没想着要一辈子写下去,但每当想动摇、想转折时,我都会问自己:“我还要不要写?要不要把它作为我一生的追求?”最后的答案是肯定的,所以我就沉下心来积累,慢慢就成了现在这样,写了一辈子的人。
规律就是,你要成为专家型的记者,自然会有写不完的故事。
那么,我们再看看第三个规律是什么?
我的北京旧城改造系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从《南池子之劫》开始,我发现了北京建国初期面临的城市发展争议,再到《四合院黎明时分》中对私有财产保护问题的探讨,以及《物权法》出台的背景。随后,《元大都活在胡同里》让我发现了城市营造的思维和模式,以及北京城市扩张的问题。
每一个选题都是独立的,但它们之间又相互关联。
这里的规律就是,你顺着一个线索往下摸,会摸到越来越大的瓜。
每一个方向都可以写成一本书,你建立起选题之间的联系,最后就织成了一张大网。
这需要你一边写一边学习,一边发现,选题在成长,写故事的人也在成长。
这种感觉非常好,就像是在赶路,路边有那么多的风景,你怎么会觉得累,怎么会写到枯竭,又怎么忍心放下笔不写了呢?
有时候,不是你想动、想写新闻,而是新闻在推着你动。你建立的联系人会主动来找你,告诉你又有新闻了,让你去写。
下面,大家看看这张PPT,这是我总结的一句话:
“在当下,中国需要记者用沉静的眼光来观察这个迅速变动的世界,用多维的视角来认识这个复杂纠葛的世界,以人文的态度理解这个充满活力和欲望的世界,并以细腻的笔触来描摹和表述这个纷繁的世界。”这既是对观察世界的要求,也是对理解和表达世界的方式的阐述。
最后,关于怎么找选题、找好故事,我们一共讲了三个方法:
第一,学会养故事,积累线人,等待沉默的故事激活爆发;
第二,专注某个领域,成为专家型的写作者;
第三,建立选题网,将选题之间建立联系。
听到这里,你也许会说:“南老师,我才刚刚开始写作,学着找选题、找故事,还做不了那么深。”
我的看法是,不要着急。当你撬开第一块砖时,会很困难,因为没有缝隙,找不到下手的地方。但当你撬开一块之后,后面的就相对容易多了。关键在于坚持和耐心。
下面,我也会给大家一些小贴士,这是我们曾经用过的找故事的方式。
请看PPT,这里有三个找故事的小技巧。
一个呢,就是从新闻事件中去找故事。
比如航班失事,东航那次失事,就有了《悲情航班MU5735》这段故事;广州禁止摩托车,就有了《两个人的摩托》的故事;动车失事,则有了《永不抵达的列车》。
另外一个方法,就是新解读和发现。
举例来讲,关于莫高窟壁画修复的消息,我只看到了一条百字的消息,但后来我写出了《给莫高窟治癌》这篇报道,因为我觉得如果把如何给莫高窟修复的过程展现出来,它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故事,因为人们很难了解一个古老的壁画需要怎样去修复。
再一个例子,科技大学少年班的神话,从神童到中年的故事,这个选题也是我一直跟踪的。当这些少年,当时的神童们,到了中年的时候,我在这个时段采访他们,展现了他们的现实生活。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长期关注某个领域,这样你就会有独家的故事。
比如“野马系列”,这些故事无所不在。再强调一遍,其实你的身边、你的朋友、现实、历史中都有很多故事,你需要拥有发现的眼光。
好,我们这一段就讲到这里。
备注:
讲师: 南香红
整理学习者:山人大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