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石君叫石奋,他父亲是赵国人,高祖刘邦在经过河内的时候,石奋才十五岁,他跟随在刘邦身边做小吏。高祖问他问题他都能如实回答,不敢有丝毫的怠慢,高祖很欣赏他的为人。高祖问他家里还有什么人?他说自己的父亲已经去世了,家里只有双目失明的母亲和姐姐在,高祖便召石奋的姐姐进宫做了美人。因为姐姐进宫做了美人的缘故,石奋全家就搬到了京城。石奋的官位慢慢的攀升,到了汉文帝的时候,做到了太中大夫。尽管他没有研究过儒学,但是却恭敬谨慎无人可比。
后来汉文帝在选太子太傅的时候,大家一致推举石奋,因此石奋就成了汉景帝的老师。石奋的四个儿子和他的父亲一样都恭敬谨慎,官位都达到了两千石。五个人合起来就是一万石,因此大家都称呼石奋为万石君,其实指的是石家父子五人的合称。
石奋在汉景帝末年享受上大夫的俸禄告老还乡,在朝廷举行盛大的典礼时,他都会以大臣的身份来参加。在经过皇帝的门楼的时候,石奋一定会从马车上下来,疾步而行以表示对皇帝的尊重。当碰到皇帝的车马时,他也一定会手扶在车轼上表示自己对皇帝的敬意。他的子孙们做了朝廷的小吏回到家的时候,石奋一定会穿上朝服之后才和他们会面,并且不会直接称呼他们的名字。他的子孙如果有人犯了错误,他也不会直接去责备他们,而是在侧坐坐下,不做在主人的位置上,且不会吃一点东西,以表示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大家都会去谴责那个犯了错误的人,犯了错误的人必须坦露自己的上身,表示认错并坚决改正,然后经过长辈们的认可以后,石奋才会答应他们的请求。在闲暇的时候,石奋也要求子孙们要穿戴整齐,表现出严肃认真的状态。当皇帝有赏赐美食的时候,石奋必定先扣头谢恩,而后低着头把食物吃掉,就像是在皇帝身边一样。子孙后代们都按照石奋的做法去做,石家以孝顺谨慎而闻名于天下,就算是齐鲁大地品行良好的儒生也自愧不如。
石奋的大儿子叫石建,小儿子叫石庆,分别担任了郎中令和內史的职务,他们两个人谨记父亲的教诲,有过之而无不及。石建每次回到家的时候总是先去找服侍父亲起居的侍者,询问父亲石奋的状况,并亲自把父亲的脏衣服拿到门外的水沟去洗干净然后交给侍者,并且不让父亲知道。在做郎中令的时候,如果只有皇帝本人在,没有其他人的时候,他就畅所欲言,直言不讳。当在朝堂上时,他就不怎么发表观点,装出一副不善言辞的状态,因此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和重用。
石建的工作态度是十分严瑾的,有一次草拟的奏章已经批复了,结果他自己又发现了其中有一处笔误,为此他十分自责,坚持修改完善之后又再次呈送给皇帝,为此皇帝认为石建工作认真,经常检讨自己,是可以倚重和信任的人。
石庆算是石家子弟里最不懂得礼仪的人,但是有一次皇帝外出让他驾驶马车,问他马车有几匹马,石庆没有立刻回答,而是下了马车之后用鞭子一个一个的数起来,然后回答说一共是六匹马,可见石家的子孙都是严肃谨慎,做事缜密的人。
石家的家族荣耀在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开始没落了。因为和文景之治不同,汉武帝放弃了黄老之术,对外采取了主动进攻的策略,而石家人的特点就是谨慎有余,魄力不足,对于一代雄主刘彻来说,他不需要一个软弱的和事佬,他需要的是和自己能想到一起做到一块的人。石家人严肃谨慎,处事审慎拘谨,这一点和汉武帝的治国方略大相径庭。因此从汉武帝开始石家逐渐没落,石庆死后石家的家风没有得到延续,而是逐渐没落了。
建陵侯卫绾是个表演杂技的演员出身,靠着这个一技之长,他做到了中郎将的位置,侍奉在汉文帝左右。他最大的特点也是忠厚谨慎,除此之外一无所长。汉景帝做太子的时候,请皇帝身边的侍卫去赴宴,只有卫绾没有去赴宴,推说自己有病在身不方便参加。
等到汉文帝临死之前,他叮嘱汉景帝说,卫绾是忠厚的长者,你一定不要亏待他呀!汉景帝继位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没有责备过卫绾一次,卫绾只是一天比一天谨慎尽责。终于有一天,汉景帝找到了机会,他让中郎将卫绾和自己同乘一辆马车驾临上林苑。回来的时候,汉景帝问卫绾知道为什么吗?卫绾说自己不知道。汉景帝又问为什么以前我做太子的时候,你不肯来赴宴呢?卫绾说臣那个时候确实生病了,臣该死。汉景帝于是赏赐给了卫绾一柄剑,这个意思就是你还是自裁了吧。卫绾不甘心,他说先皇已经赠给了我六柄宝剑,我不敢再接受您的赏赐了。汉景帝说我不相信,宝剑这种东西肯定会经常相互馈赠的。于是便派人到卫绾的家里去调查,发现六柄宝剑都没有出窍。卫绾做为中郎将在手下的人犯错误的时候经常去提他们承担责任,有了功劳也经常谦让给别人,汉景帝由此认为卫绾品行方正,对自己忠心耿耿,于是便放弃了收拾卫绾的念头。
卫绾在平定七国之乱的时候立下了战功,因此被汉景帝任命为太子太傅,辅佐太子胶东王刘彻,也就是后来的汉武帝。汉武帝即位之初,卫绾还担任了丞相,不过由于能力有限,因此被汉武帝免职。
塞侯直不疑也是忠厚之人,他在侍奉汉文帝的时候,和他同住在一起的人探亲回家,误把他人的金子带走了,金子的主人怀疑直不疑,直不疑也不辩驳,拿出自己的金子还给了主人。后来那个人回来,把金子还给了主人,主人十分惭愧,直不疑并没有追究主人的责任,也没有责怪和自己同住的人。汉文帝认为他是个忠厚的人,就提拔他做了中大夫,后来有人诽谤直不疑,说他长像俊美,但是和他的嫂子私通说不清楚。直不疑并不辩驳,说自己根本没有兄长,然后就不在说什么了。
周仁、张叔也是忠厚的长者,他们从不去说别人的是非,也不议论君主的过失,属于嘴很严的人,这样的人大家都喜欢,不过到了汉武帝的时代,老实人不吃香了,他们的后裔也就接连没落了。
做什么样的人是自己决定的,受不受到重视是时代决定的。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