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就是养个娃吗? 放!轻!松!”
珊妈的第3篇不严肃读书报告
想象一下,当妈之后,你有多久没有好好说话? 跟老公、跟孩子、跟自己。
偷偷说,是不是都在扯着嗓子,想要教训每一个人,哈哈哈?!
运用语言、好好说话,真的很重要——当妈的好好说话了,孩子才能懂得语言的魅力、如何更好地沟通、如何接受合理的管教。
珊妈带读《魔法岁月:0~6岁孩子的精神世界》到了最后一期,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学习,语言怎么发挥作用,以及什么才是合理的管教。
语言有什么作用呢?
改善亲子交流的效率,还能控制冲动! (包括成年人——例如,当我发火,珊妹会怼我说“你你你冷静一下”)
这时,父母们也要欢呼:孩子,可以正式开始被管教啦!(在此之前,管了也没啥用……Ta也不懂啥)。
管教的本质是什么呢?
那就是要扭转孩子“一切从自身欲望”出发的思维方式,说白了——就是和自己过不去。想象一下,这路是多么艰难,成年人都常常难以控制自己的欲望,更何况宝宝们。想到这里,我们是不是该多给孩子一些耐心、一些掌声呢?
那么孩子们为何愿意听从父母管教呢?
因为爱呀!
为了得到爸爸妈妈的赞赏,这群小家伙们拼命压抑冲动、放弃快乐,因为从父母那儿的来的心理满足比生理满足更重要,父母的赞同与否定,都将极大地左右他们的行为。
如果你想有效地管教孩子,就一定不能让亲子关系恶化成“战争状态”。说白了,如果你喜欢一个人,Ta说什么意见你都能听进去;如果你不喜欢Ta,那么对方的意见只会激发抵触情绪。
无论是大人还是宝宝,因为有爱,爱的力量才会推动成长。
纸上用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结合与珊妹相处的日常,珊妈来谈谈,生活中我们可以怎么用。
①用孩子视角看世界、去解决孩子的问题,是良好亲子关系的开端。
成年人很难想象,一个两、三岁的孩子眼里的世界是怎样的。他们珍视自己的身体,总是会害怕一些莫须有的东西,对于禁止做的事情,会念念叨叨地用“咒语”控制自己的冲动,还会开始热衷于“过家家”(女孩尤为明显)。
我家2岁半的珊妹就处在这样的阶段,所以作者的归纳真是“会心一击”。早前,她很害怕洗头、害怕缠在地漏上的头发,每次洗头都像“杀猪”一样。那时候我实在闹不明白洗头有什么好怕的,只能使用大人的“特权”——强行按着洗。
不过读了这本书后,我深刻地意识到暴力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尝试和她沟通。
我:珊珊,你在害怕什么?
珊:……(她不吭声)
我:你是害怕头发吗?
珊:是,头发掉了。
我:所以,你是害怕洗头会把头发冲掉吗?
她点点头。
我:那……我换一条不会洗掉头发的毛巾给你洗,这样你就不用担心啦~(我真是太能扯了!)
珊:好!
此后,她再也没怕过洗头,每次都很配合。
许多争执不必要,许多哭闹可避免。其实解决问题很简单,那就是放下大人的“权威”,带着尊重与诚意去询问她的想法,这便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第一步。
②孩子的内心有个法官,不断控制自己的欲望,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回报对父母的爱。
作者把孩子比喻成一个小小的“法官”,但自控力并不强大,对于要不要做一件事,总会纠结,所以通常孩子们第一次撒谎,就发生在2-3岁的这段时间。
我家珊妹再次中箭。
我给她买过一些有活动页的书,并且不断嘱咐她,有大人陪同才能看。可是有一天我下班回家,看到了一地的碎片……
当时我很生气,问她:“是你把书撕坏的吗?”
她很紧张地回答:“不是,是……是对门的小妹妹。”
可是,那天小妹妹根本就没来串门。
我意识到,珊妹开始撒谎了。
放在以前,我一定会戳破她的谎言,然后惩罚她。
可是读过《魔法岁月》之后,我发现,撒谎其实是孩子心智在进步的一种表现,这标志着她已经开始自我批评,对自己做错的事产生了“内疚感”。出于担心妈妈会责怪自己,她内心真诚地希望撕书的是别人,而不是自己。
珊妹第一次撒谎后,我是这么做的:
蹲下来,看着她的眼睛,温和地说:我知道你很希望自己没做这些,但其实书是你撕的,对吗?(先接纳情绪,再温和提出)
珊:是,我以后不撕了,对不起,妈妈。
就这样,母女俩达成了和解,我们一起把撕碎的书粘回去,郑重地放回了书架上。
③要想孩子服从管教,必须建立在爱、信任,而非恐惧的前提下。
孩子学会控制自己不是件容易的事,他们是为了“赢回”父母的爱,才经历了害怕、内疚、担忧等种种情绪,努力抛弃“随心所欲”。
在这个过程中,宝宝们难免会积累一些负面情绪,就像气球一样,越吹越大,放任不管的话就会突然爆炸。大人也有类似的情况,不过我们会用倾述等方式来排解。孩子也需要倾述,所以我们要引导他们用语言表达情绪,处理冲突。
在引导的阶段,家长们一方面要降低期望值,让自己放松下来;另一方面,绝对不要使用暴力。
第一点在珊妹身上的表现尤为明显,当我急着催她出门的时候,她会比我更紧张。“我要拉尿”、“我要喝水”、“我要带小兔子”、“不要穿这双鞋”……什么幺蛾子都来了。但是当我不那么着急的时候,她反而会很顺利地完成一切准备,站在门口催我:“妈妈快点!”
所谓母子同心,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焦虑会在亲子之间传染,再通过训斥、违拗等方式爆发出来。
如果习惯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后果会怎样呢?
我没打过珊妹,这里就不用她举例了。根据作者的描述,对一个已经吓坏了的孩子施加暴力,会让ta强化自己处在危险中的认知,把事情变成一场意志的较量,这样的孩子更容易发脾气,养育过程中收到的反抗也会越来越多,而修复这种亲子关系,要花上很多年的时间。
④父母树立鲜明的道德观念,才能帮助孩子建立内疚感,从而控制自己。
我们推崇的一系列优秀的人类品质,比如同情、认同他人、超越自我的爱、珍视生命、批判不道德行为等,都是早期家庭教育的成果。
给孩子爱,不是一味地不惩罚,不然他们还不得上天?
要掌握的,是正确的责罚方式。
以前我认为,在屡教不改的情况下,实在没办法了,该打就打吧,谁小时候没挨过几巴掌呢?
可是塞尔玛却告诉我们:打孩子是唯一一种会让父母上瘾的惩罚,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因为孩子从中学不到什么。甚至还会觉得,激怒父母挨过打,就可以把错事一笔勾销了,继续心安理得地做父母不允许的事。
合理的惩罚,应该是一种道德教育,引导孩子产生同理心和愧疚感,用理性去分析孩子的冲动行为,帮助ta学会控制。
我们可以像孙悟空一样,给孩子的冲动行为画个圈。在一定范围内,ta可以表达自己的愤怒、用语言排解负面情绪,但是一旦超过了边界,变成身体或者语言攻击,家长们就要加以限制,让他们“改邪归正”。
娃妈:
《魔法岁月》这本书还有丰富的细节和建议,短短的篇幅不足以描述。
因为爱,咱们和孩子有幸成为了一家人;也是因为爱,孩子们才会不断压抑本能,去博取爸爸妈妈的认同。咱们当父母的,学会成长、好好说话、认真理解孩子的世界,我们自己不慌不忙有信仰,或许就是家庭改变的开始!
再推荐《魔法岁月》! 也欢迎继续关注珊妈的阅读专栏!
文 /珊妈@不严肃育儿(ID:T-reading)
大观家庭(ID:thedaguan)出品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内容合作请微信联系大观家庭(ID:thedag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