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07年的美国,在美国的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一所高中学校,一位名叫乔纳森·伯尔曼的老师为给那些缺课的孩子补课,将配上实时讲解的ppt上传至网络,由此而引发了一场教学的革命。由此可见,翻转课堂指的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
"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传统的教师讲授的过程,在翻转课堂理念下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由老师提供视频,提供在线的辅导;而课堂上则是学生的交流、教师的解惑,一系列师生互动的过程完成了对知识的"吸收内化"。
翻转课堂在中国的流行也有几年时间了,可是,作为一个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半寄宿制学校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一线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还很有限,我们的孩子们中间能够达到在线学习条件的人数也少之又少。即令是有些教师掌握了微课制作的方法,可是对于阅读教学,倘若教师直接讲授,没有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的过程,于学生也是无益的。因此,结合学校现状和学科教学实际,我决定抛却翻转课堂原本的做法,而借其理念来突破语文教学中“学生不能有效参与到课堂中去”的难点,以此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们都知道,学生到了高年级,往往习惯于被动听课,而低年级课堂上那种小手如林的场面基本上已见不到了。于是,我让学生像老师一样提前“备课”,把学习新知的过程放在课前,课上则重点交流,交流的过程恰是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
比如,前段时间,我们教学《体育颂》一课,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章,本单元以体育为主题,《体育颂》是其中的第一篇主题课文,是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所写。文章既没有举实例,也没有具体的描写,要按传统的方法去讲,学生读一读,或许读不出句中的深意;教师讲一讲,或许引不起学生的共鸣。于是,我打算用“课前人人备课,课上互动交流”的方式展开教学。
课前我给每组学生分配了两段的“备课”任务。要求他们查阅资料,撰写发言稿,先写出自己对这段话的理解,然后再结合实例去印证自己的理解。为了降低难度,我给了他们一个具体的汇报模式:“我想带领大家学习第几段,请同学们朗读一遍,我是这样理解的……比如……”第二天,上课前,我查看了孩子们的发言稿,我发现学生的能力真是不可小觑,有了查阅资料的支撑,他们的发言稿内容大多丰富而具体,既谈了自己理性的理解,又举了相关的实例。以下,是一位同学的发言稿:
大家好!我想带领大家学习的是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请大家把这段齐读一下。
同学们,体育,一个普通而平凡的词语,却能塑造人类的美丽!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你塑造的人体,变得高尚还是卑鄙,要看它是被可耻的欲望引向堕落,还是由健康的力量悉心培育。”这句话说明体育所塑造出的高尚品格是由人的自身品性决定的。借体育达到某种丑恶目的的人必将堕落,靠健康力量来让心灵变美,这样的人必然高尚。比如,北京奥运会上有三名俄罗斯籍运动员被查出服用兴奋剂,结果他们在北京奥运会上的成绩均被取消。这个事例中的俄罗斯选手就是被可耻的力量引向了堕落。相反,更多的例子证明,热爱体育的人大多身体健康、阳光乐观,他们具备常人所没有的坚强意志。你们理解了吗?现在请大家再次把这句话读一遍。
课堂上,这种“人人都当小老师”的做法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们有备而来,不管哪个同学站起来,都言之有物,有时候,说完了,孩子们会自发地给他们鼓掌。教师则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加以更正或补充。因为是同学来讲,所以孩子们听得格外认真,加之自己充分备课,对于老师的及时点拨也更易接受,课堂气氛比传统课堂要好得多。
随后,我把经验分享给同年级的几位教师,他们也认为到了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已经完全具备了自读课文、提出自己见解的程度,他们同样按照这种方法去教,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课堂参与度。
接下来的《把掌声分给她一半》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两篇课文,我们年级组也采用了这种方法,但根据课文内容不同,教师布置的发言模式也有所不同。比如《把掌声分给她一半》一课,这也是教材中“体育”单元的一篇文章,文章是围绕孙晋芳刻苦训练和心胸宽广两方面来写的,我布置学生找出“你认为孙晋芳身上具备怎样的体育精神?至少从文中找到三处语句来分析并说明。”为了让同学们读得更细一些,我同样采用分工的方法,一半同学自学刻苦训练一部分,另一半同学自学心胸宽广那部分。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则通过五件事写出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伟大品格,这五部分中侧重不同的人物描写方法,而且这些描写鲁迅先生的语句恰恰是反映鲁迅先生品质的句子。于是,我就布置学生“从每部分中至少找出一处描写鲁迅言行的句子,先说出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再说出自己的理解。”
总之,教师布置自学任务时针对性越强,学生越是有法可依;教师布置的自学问题越是中心明确,课堂交流讨论越能重点突出。因此,并不是说,学生提前“备课”了,教师就不用“备”了,相反,教师要备得更仔细,教师要想学生所想。同时,课堂上交流时教师的引导与评价也很重要,要让课堂不偏离主线,就要在关键处下工夫,更要在学生点不透时一两拨千金,充分发挥好“导”的作用。
心有多大,教室就有多大!以上只是我的一些浅薄的思考和浅显的做法,我知道还有更多前沿的信息等待着我去学习,更多创新的举措等待着我去挖掘,前行的路上我的追求也将永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