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05 华杉
朋友之间,批评太多,也会使关系疏远。不要认为你是对他好就批评他,要委婉,多夸奖,用夸奖来覆盖批评。家人之间更不要相互批评指责。我们总是对自己亲近的人,把自己放得太松,没有戒慎恐惧,话随便说,所以总是伤害亲人。
【先生曰:“这些子看得透彻,随他千言万语,是非诚伪,到前便明。合得的便是,合不得的便非,如佛家说心印相似。真是个试金石、指南针。”】
先生说:“把这些道理看得透彻了,随他千言万语、是非诚伪,到跟前就自然明白,合得上的就是对,合不上的就是错。就像佛家说的‘心印’一样,真是个试金石、指南针。”
王阳明说试金石、指南针,我倒想起了照妖镜。因为我们自己也曾经是“妖”,把那私心杂念的“妖”一点点去除了,致良知的心之明镜擦亮了,透彻了,如有那外面的“妖”来访,自然一照便知,因为自己都经历过。
【先生曰:“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真个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
先生说:“人如果掌握了这良知的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良知以觉察,都自然就消融了,真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
【崇一曰:“先生致知之旨发尽精蕴,看来这里再去不得。”
先生曰:“何言之易也!再用功半年看如何?又用功一年看如何?功夫愈久,愈觉不同。此难口说。”】
欧阳崇一说:“先生把致良知的宗旨阐释得如此淋漓尽致,在这个问题上实在已经没有再深入的余地了。”
王阳明批评他:“你不要说得太轻易了!再下半年功夫,看看如何?再用一年功夫,又如何?功夫越久,越觉得不同,不要轻易讲这样的话!”
我们的任何任何,不管自以为多么深刻、通透,都只代表自己此时此刻的认识水平,不代表明天不会变化,也许过了三年,“又通透了!”那就是前面还没通透。
【先生问:“九川于‘致知’之说体验如何?”
九川曰:“自觉不同。往时操持常不得个恰好处,此乃是恰好处。”
先生曰:“可知是体来与听讲不同。我初与讲时,知尔只是忽易,未有滋味。只这个要妙,再体到深处,日见不同,是无穷尽的。”
又曰:“此‘致知’二字,真是个千古圣传之秘,见到一这里,‘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先生问:“九川对‘致知’之说体会得怎么样?”
九川回答说:“感觉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操持时常常不能恰到好处,现在可以了。”
先生说:“这你就知道,自己笃行体会得来的,和听讲得来的是不一样的。我刚跟你讲的时候,知道你也是稀里糊涂,没有得到个中滋味。这其中的要妙,你再往下体会,越到深处,每一天感受都不一样,是没有止境的。”
又说:“这‘致知’两个字,真是千古圣传之秘,能认识到这一层,就算百世之后,再有圣人复出,也不会有疑问。”
【九川问曰:“伊川说到‘体用一原,显微无间’处,门人已说是泄天机。先生‘致知’之说,莫亦泄天机太甚否?”
先生曰:“圣人已指以示人,只为后人掩匿,我发明耳,何故说泄?此是人人自有的,觉来甚不打紧一般。然与不用实功人说,亦甚轻忽,可惜彼此无益。与实用功而不得其要者提撕之,甚沛然得力。”
又曰:“知来本无知,觉来本无觉。然不知则遂沦埋。”】
九川问到:“程颐先生说:‘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原,显微无间’。体,指本原、本体;用,指显现、作用。隐微的理与显著的象,二者统一,没有间隙。无形的理,当以物象来显示其意义和功能,而有形之物,本于无形之理。所谓一源,即源于一理,理为根本。他说到这个,他的门生都说他泄露了天机。那先生您的‘致知’之说,莫不是泄露了更多天机了?”
先生说:“圣人已经指给大家看了,那《大学》旧本白纸黑字写着:‘格物致知’,大家自己没理解,又曲解,我把它重新说清楚而已,谈何泄露?这良知也本是人人都有的,只是人们自己不在意罢了。但是,如果给那些不去切实下功夫的人说,他们对此肯定十分轻视,对彼此都没有益处。给那些求上进,下笃行功夫,却又不得要领的人说呢,一提就起,一撕就开,如决江河,沛然有力,势不可挡!”
所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也。
又说:“知道了才知道自己本来无所谓知道,觉悟了才知道自己本来无所谓觉悟。但是如果不知道,自己的良知便会沦陷、埋没。”
如果你困知勉行,学知利行之后,进入了生知安行的境界,也就无所谓知,无所谓觉。但如果不知不觉,就难免沦陷、埋没了。
【先生曰:“大凡朋友,须箴规指摘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
后又戒九川云:“与朋友论学,须委曲谦下,宽以居之。”】
先生说:“对朋友,应当少一些批评指责,多一些劝导鼓励为好!”
后来又告诫九川说:“和朋友讨论学问,应该委屈谦卑,宽以待人。”
批评伤感情,所以孟子有“易子而教”之说,父亲不亲自教导自己的儿子,给别人交换着教,因为情理上行不通。父亲教育儿子必然要用正确的道理;用正确的道理行不通,接着便会动怒。一动怒,就伤感情了。儿子会说:“你用正确的道理教育我,而你自己就没做到!”这样,父子之间就伤了感情。父子之间伤了感情,就坏事了。古时候相互交换儿子进行教育,父子之间不求全责备。相互求全责备,会使父子关系疏远,父子疏远,那就没有比这更不幸的了。
所以朋友之间,批评太多,也会使关系疏远。不要认为你是对他好就批评他,要委婉,多夸奖,用夸奖来覆盖批评。家人之间更不要相互批评指责。我们总是对自己亲近的人,把自己放得太松,没有戒慎恐惧,话随便说,所以总是伤害亲人。
【九川卧病虔州。
先生云:“病物亦难格,觉得如何?”
对曰:“功夫甚难。”
先生曰:“常快活便是功夫。”】
九川卧病赣州。
先生问:“生病这个事物也很难格啊!你格得怎么样?”
九川说:“这功夫可不好下呀!”
先生说:“时常保持快活,便是功夫。”
病这个东西,我格它的体会:与疾病共存,而不是与疾病斗争。接受了再处理,夭寿不二,正是在生病的时候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