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能把读书当成兴趣,在不断满足自我的同时自发性的看书,我觉得这是一种令人羡慕不已的能力和状态。
大多数时候我们看书只有三分钟热度,比方说买了一本别人推荐的书,或者在某某高分榜、畅销榜上居高不下的书,一旦自己拿过来看的时候,往往在看到第15页之前,就已经索然无味,倍感无趣了。甚至有时候连十五页都不到,可能看个七八页,又或者四五页就坚持不住,默默地刷起手机来了。
这种看书三分钟或者连三分钟热度都称不上的情况,究竟为什么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呢?我认为有三个原因:
第一,平时养成了被动式信息接受的喜好,习惯于别人把抽象、复杂的内容拆解成具体、简单的信息,一旦重新接触抽象、复杂的内容,大脑对这种走出“舒适区”的行为会产生抗拒,从而感到疲惫和注意力不集中。
第二,目光虽然落在书上,但心里却在想别的事情,这同样是最为常见的看书看不到三分钟就放弃的原因,随着生活的丰富,平时接触的人、事、物越多,内心就越无法平静,不是为发生好事而沾沾自己,就是为遇到困难而充满忧虑,很少会有单纯、平和的内心空间,于是看起书来心不在焉,目光扫过,却什么都没进脑子。
第三,自己和这本书相互不适合,看书的一个基本常识便是:你遇到的书不可能都喜欢,都能看完。越是冲动消费购买的书,就越会出现开盲盒似的效应。一本书拿到手才第一时间浏览里面的内容,恐怕不合适的概率远超预期,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只知书名不知书的内容是否对自己的口味,这是一重风险;此外,不知道哪一个译本更适合自己,又是一重风险;最后,书的作者、创作背景、时代背景完全不熟悉,以至于即便读到了非常精彩、极有深意的部分,依然无动于衷,甚至云里雾里,同样说明了这本书不适合自己,或者说是自己没有做足功课,毫无准备就看一本自己并不了解的书。
综上所述,看书的三分钟热度就是这么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