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粮票和粮本,出生在七十年代以后人可能都不清楚。但你可知道,粮票,她曾经像神一样的存在,被中国家家户户当做比黄金珠宝更宝贵的存在吗?
粮票的大量使用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一穷二白,又不得不打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战争,国家急需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援战争。因此,国家不得不采取了一个“统购统销”的政策。简单说,就是由国家统一收购和分配粮食,并且按人的年龄、职业分配每人每月多少斤粮食。于是就有了粮本和粮票的诞生。小小的粮票分为一两,二两,半斤,一斤四种。开始时每个省有各自的粮票,人们只能在户口所在地使用所属省市的粮票。后来为了促进经济流通和使用更加方便,就有了全国通用的粮票。
因为粮食供应太紧张,粮票也就非常珍贵。人们用自己生产的粮食去交换粮票都很不容易。那个时候,如果你想去一家餐馆吃碗小面,但是没有粮票,是吃不到任何东西的。由此可见,对当时的人们来说,没有粮票,寸步难行。粮票成为了硬通货、抢手货。在五十年代,如果你手里有一斤全国通用的粮票,简直就像是当了皇帝一样。但即便你有一斤粮票,也买不到什么东西。因为那时候的物资就是这么匮乏。凡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明白粮票的宝贵,所以他们那一两辈人特别爱惜粮食。
到了七十年代,中国终于摆脱了外患内忧,集中精力搞改革开放。全国经济开始迈开大步,逐步腾飞起来。粮食紧缺的情况得到了大幅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可以用人民币购买很多东西,再也不会为了吃不饱饭而发愁。于是,粮本和粮票,一个时代的特殊产物,作为记载了那段困难时期的一个象征,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到了二十一世纪,中国更加繁荣富强。老百姓可以在超市、便利店、小卖部和互联网上随意购买自己想要的物品。不仅可以买到国内生产的还能买到国外的。按我老妈所说,感谢中国共产党,感谢新中国,老百姓终于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老百姓再也不用为晚上没有米下锅发愁,再也不用为想吃一碗面条没有粮票只能眼睁睁饿着肚子离开,再也不用为孩子们没有吃饱饭而心酸了。
虽然全世界都正经历着“疫情”的折磨和考验,但我们坚信,未来的日子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