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个问题:你花80块钱买了张电影票,看了半小时发现电影太烂了,烂到生无可恋的地步。离电影结束还有一小时,你怎么办?是忍着恶心把电影看完,还是果断离开,干点不恶心的事儿?
大部分人会想,来都来了,钱也花了,怎么也得看完电影才不亏。于是,继续坐在电影院里耗到电影演完。
不只花钱会让你有类似的纠结,曾经付出的时间和感情也会让人陷入纠结。
谈了3年的男朋友有暴力倾向,还不止一次拳脚相向。分手?都处三年了,大部分时候他都挺好,最好的青春年华也是和他一起度过的,不舍得。不分手?他又改不了打人的毛病,挨打是真的疼,越来越严重可怎么办?
这些让人纠结的问题都可以用经济学上的一个名词来解释,那就是沉没成本。顾名思义,沉没成本是已经付出去的,和当前的决策没有关系的成本。
01 经济学中的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这个概念用在经济学上很好理解。比如,公司研发了两个新产品,只有一个批量生产投向了市场,没有投向市场的产品所花费的一切成本就是沉没成本。
说得再直白一点,公司为了开发这个产品,花了200万,但结果表明这个产品没有市场,没人会为它买单。这200万就是沉没成本。应该没有人会为了让这200万不白花而强行推出新产品,这样只会亏得更多。
在经济学上很好理解的沉没成本,放到生活中就会极大干扰人们的判断。就像在电影院里看的那场让人恶心的电影,电影票钱和已经看过的那半小时就是沉没成本了。
不管你有没有看完电影,付出去的时间和钱都没办法收回来。你坚持看完它,就是为了永远都收不回来的沉没成本,又白白浪费了一个小时,有没有觉得这样更亏呢?
遇到渣男不舍得分手的姑娘,为了已经付出的青春不被浪费,再搭上未来更宝贵的时间,是不是更不值得?
02 了解沉没成本,助你在婚姻中做出正确抉择
2019年12月13日,温州女子孙倩当街被公公殴打抹大便,目前已经立案侦查。孙倩弟弟介绍,姐姐结婚后多次被家暴,姐姐顾念孩子一直没离婚。
一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电视剧,让家庭暴力进入人们的视线。很感激冯远征的倾情演绎,让很多人对家暴男有了深刻的记忆。对家暴零容忍,成为很多人的信条。但当家暴真的发生时,又有多少人能做到零容忍呢?
零容忍,要么离婚,要么永远杜绝家暴的发生。
温州被家暴的女子
永远杜绝家暴的发生不太容易,但应该也能做到,关键看第一次遭受家暴时的态度。
在网上看到过有人发帖说,老公第一次家暴,老婆把家里的兄弟们都叫来了,把老公揍了一顿狠的,然后说,如果再敢打我姐十倍奉还。老公从此老老实实过日子,再也不敢动手了。真假我不能确定,希望是真的吧。
如果真的可以杜绝家暴,第一次原谅了倒也无妨。怕的就是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还有第三次,打着打着就习惯了。
第二种零容忍的方式,就是离婚。离婚,意味着放弃婚姻,放弃曾经有过的美好回忆,放弃部分的财产,放弃所谓的完整的家。放弃婚姻,以往所有的付出就成了沉没成本。
其实要不要离婚,是个挺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很多方面。很多人因为沉没成本太高不忍心放弃,继续把自己的人生和家暴男绑在一起。
沉没成本的高低,不应该成为要不要离婚的理由,这种算法出问题了。要不要离婚,不是看沉没成本有多少,而是要看婚姻继续,你还要付出多少。如果你能承受付出,那就继续,如果你需要付出的是你不能承受的痛苦,那就不要管沉没成本有多少,果断离开。
03 婚姻有沉没成本,养育孩子也有沉没成本
我曾经陷入一种纠结,孩子上过很多课外班,马上要上小学了,必须要去掉几个。我曾经哪个都不想去掉,因为觉得都学得不错,有了一定的小成绩,放弃了太可惜。我的纠结让我想起了沉没成本,我的思考方式确实出现了问题。
还是那句话,要不要继续,不是取决于付出了什么,而是将要付出什么,能得到什么。对孩子来说,保留他最喜欢的就够了,至于以前学过什么,上过多少课,都不是应该参考的因素。不管做什么决策,已经付出去的时间和金钱都回不来了。
很多人都是在忍受生活,为了生活已经付出那么多,又怎么能轻易放弃呢?就算被家暴,被出轨,被赌钱赔光了家,旁观者会说,这样的婚姻不离婚还留着过年吗?但当事人就是要留着过年,还要过元宵节。
为啥这么能忍?不舍得让自己的付出付诸东流,不想让那些都成为沉没成本。于是继续忍受着生活,即使生活带给自己的幸福感都是负数,也不愿意做出改变。
别再为打翻的牛奶哭泣,该放手就放手,沉没成本是永远无法收回来的。你要做的决策,是要看你能不能承受未来的付出,而不是衡量曾经的付出。沉没成本是过去,立足现在,着眼未来才能有真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