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歌唱得好:“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啦流过我的小村旁……”
山西南面是王屋山、中条山,山外是黄河,与中原地区隔河相望;东面是太行山,从黄河向北一直延伸到北京,与北京北面的燕山相连,直接把山西和华北平原隔离开来;西面是吕梁山,吕梁山外又是黄河,所谓表里山河指的就是这里,这一段黄河把黄土高原从中间切开,隔开了山西与陕北,谷深水急,难以通行;北面有恒山,再往北还有大阴山和燕山的余脉,历朝历代在这里修筑长城,以阻挡从蒙古高原过来的游牧民族。
晋国最主要的威胁,主要来自西边的秦国,这里只有一河之隔,河岸两边又是大片的平地,两国经常在这里上演抢滩登陆战,谁先抢到了对方的岸边,谁就把握了胜算。
但黄河又不同于长江,水面很不平静,又没有大的河湾停靠船只,所以渡口很少,黄河的三大古渡都在秦晋之间。
这三个渡口是:
1 龙门渡:
龙门是黄河的咽喉,在韩城北三十千米,其北面是黄土高原,南面是平原。鲤鱼跳龙门说的就是这里,可见其难。这里也曾是大禹治水的地方,所以又称禹门。黄河流经黄土高原的时候,都是很深的峡谷,水流急,渡河很难。黄河流到这里,进入平地,流速放缓,可以停泊船只,且河面还不至太宽,所以从这里渡河,相对快些。
龙门渡是秦晋之间最早最大的渡口。韩原之战,那还是在崤之战之前,秦穆公一度取得晋国河东之地,就是从龙门渡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后来秦穆公送重耳回国,走的也是龙门渡。两国频繁交战,走的主要就是龙门渡。隋朝的时候,李渊从山西取关中,走的是龙门渡;明末李自成,从关中出发,也是过龙门渡,入山西,直逼北京。
2 风陵渡:
在潼关附近,黄河流到这里,被华山挡住,折向东流。风陵渡就很有名了,“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只恨我生君已老,断肠崖前忆故人。”这首诗道尽了郭襄的心声。
风陵渡的上游,其实还有一个蒲坂津(也叫蒲津渡;津者,渡口也),离风陵渡大概三十千米。有一件事可以说明两者的重要性和关系,那就是曹操西取关中的故事。
当时守关中的是马超和韩遂。三国英雄数马超,马超善战,曹操知道,所以智取。当时潼关已经修起来了,曹操领军从中原来,向西过函谷,佯攻潼关。马超集合关中各路兵马来守潼关。与此同时,曹操派徐晃领四千步骑从上游的蒲坂津过河,占据黄河西岸。等徐晃的四千人全部过河后,曹操就撤离潼关,从风陵渡过黄河,一路北上。马超一面领兵追赶,一面派兵北上堵住蒲坂津的西岸,他已经看出曹操的意图是要从蒲坂津西过黄河。但为时已晚,徐晃已经在黄河西岸安营扎寨,以逸待劳,轻松击退了马超派来的军队。在徐晃的掩护下,曹操的部队全部安全渡过黄河,最终南渡渭水,占有了关中。
3 茅津渡:
在平陆县城南四千米处,不远处就是函谷关。
这里发生过两件事。第一件,晋国为了夺取崤函重地,借道虞国,灭掉了虢国,就是从茅津渡过河的。第二件事,崤之战,晋国伏击秦军,也是从这里过河。也是因为晋国有了崤函之地,才有可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崤函之地既是晋国南下的通道,也是秦国东进的唯一通道,所以后来秦国强大之后,就占领了这里,修建了函谷关。
当然,函谷关如果把晋国南下的路堵死了,晋国也是不干的。函谷关的具体位置,在今天的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王垛村,也就是当年虢国的西面,这里既没有堵住晋国南下的道路,也可以防止崤之战的悲剧重演。因为关城既可以作为部队中途修整的场所,还可以派出军队接应远途奔袭的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