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我放下期望与目的,以我全部本真与一个人或事物建立关系时,我就会与这个存在的全部本真相遇,这种没有任何期望与目的的关系,即“我与你”的关系。
2.实现某种目的和功能的关系,即“物化”的关系,即“我与他”的关系。
3.自体一直都在寻找客体,“我”一直在寻找“你”。
4.“我与你”的链接是当面对证,“我与他”则横亘着想法的灌木丛。
5.“我与他”反映的是一个经验世界,“我与你”塑造的是关系世界。每个人都生活在双重世界里。被两个世界盘根错节,彼此渗透。
6.“我与你”的关系是瞬间的,“我与他”的关系无时无刻的存在着。
7.野心与良心的关系:野心是在“我与他”的层面,需要野心伸展自我,让我们活得不憋屈。良心在“我与你”的维度。人要有野心也要有良心,要让野心能够在“我与你”的维度上被良心照亮。
8.在“他”世界中,人是以“自有生命体”出现的,而在“你”世界中,人则变成为“人格体”。“自有生命体”俗称俗人,“人格体”是指超凡脱俗的人。
9.忠于“我”,才能遇到“你”:我没有失掉我的主体性,你也没有失掉你的主体性,恰如一句诗所述: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10.爱是什么,爱是全神贯注的回应,是遇见,是看见,是“我与你”的关系。
11.认知=体会+反思=体认+洞察
12.在关系的世界中,境界有三:
①人与自然的关系:存在于幽然漆暗,无法用语言企及之境。无数生灵与我们共存于一个世界,却无法亲近。当我们用“你”称呼他们时,却受限于语言的边界而不能达意。
②人与人的关系:伯牙子期的关系,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不断的称呼对方为“你”,也不断的成为对方口中的“你”。
③人与灵魂的关系:于无声之处发生千言万语,在人与灵魂的关系中,没有一个对象用“你”来召唤我们,而我们却能感受到那份召唤,并用人格的塑造,不懈的思考和勤勉行动来进行回应。我们并不是基本词“你”宣之于口,诉之于口,而是宣之于心。
13.当我们面对某个人,在对话中以“我-你”相称时,对方不是万物中的一物,亦不是由物构成的物。对方不是被“非他”所限定的“他”,不是时空网格上的一个节点,不是可体验可描述的某种性质,不是已命名属性的松散集合。对方是无边无际,充满寰宇的存在。尽管这并不意味着世间别无他物,然而万物皆居于其光华之中。
14.和谐的艺术体必然经历了人们的施暴,才从鬼斧神工的整体化为零散的碎片。对方关系中的“你”,我们也常常如此,从对方身上提取各种信息,经过思想的灌木丛,乐此不疲,然而如此一来,对方辩不再是“你”了。
15.祈祷不在时间之内,而是时间在祈祷之内;牺牲不在空间之内,而是空间在牺牲之内。
16.“你”从恩典中来,与我们相遇,可遇不可求。以“你”相称,是由我们的本质所为,即“本质行为”。此关系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被选择,主动与被动集于一身。一切真实的生活,都是相遇。
17.“我与你”的关系是亲近无间的,没有概念体系,没有先验知识,也没有幻觉想象;此间,连记忆本身也转换了模样,从碎片变为整体,没有企图,没有求索,没有预期;此间,渴望本身也转换了模样,从梦境变为实像,一切中介物(评判、认知等)都是阻碍,只有中介物分崩离析后,相遇才会发生。
18.诚然,有些人深陷在由物构成的世界里,醉心于对事物的体验和使用,不能自拔。与此同时,他们也为自己建造了思想的庙宇与楼阁,这是他们逃离空虚的避难所,也是他们寻求慰藉的避风港。在这里,他们褪去常服,披上圣袍,因为领略过至纯真理的惊鸿一瞥,而志得意满。尽管他们的生活与至纯真理毫无关系,甚至背道而驰,但他们仍乐于把自己包装成一个修行者。
19.最尊贵的虚妄就是物质,最高尚的伪善是堕落。
20.感觉存在于人之内,人存于爱之中;爱不会依附于“我”,以图将“你”内容化、物化;爱存在于“我”和“你”之间。
21.两个人面面相觑,双双束手等待,等待对方行动起来,去实现两个人的愿望,这就是“遥远”。
22.“我-你”诞生于高度自然化的联结性,“我-他”诞生于高度自然化的分裂性。尚在母体的婴孩,他们的生命状态,体现了高度自然化的联结性,与母体休戚与共,血肉相依。正在成长中的这个生命,其幅员既囊括于母体之内,同时又不局限于此,这个小生命并不是孤立的栖息于母体之内,这种联结性是如此的具有普世意义,仿佛从远古碑刻读出来的断章残句,诚如犹太人的谶语里说的那样:在母体中的时候,我们无所不知,而在出生的那一刻,我们遗忘了一切。此后又终生向往那种无所不知的能力。
23.一切形式的回应都会将“你”引入“他”世界。
24.人们只有“带上邪恶的本能侍奉圣人”,才算是真正在做决断,决定事情的发生。如果人们明白了这些,就会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正途,才是每个人的决心所向,意志所往;如果说真有什么魔鬼的话,那么魔鬼的所作所为并不是与圣人为敌,而是永远不做决断。
25.人格体说我存在。而自有生命体会说我已如此的形式存在。人格体关注的是我,自有生命体则用我的来定义自己。
26.在“他世界”中存在着无限的因果性。一切可以被感知到的物理过程,以及所有在自我感受层面浮现或被发现的心理过程,都必然是某种形式的因,又是某种形式的果。
27.当人们直面梦魇,直呼其名时,便获得了驾驭梦魇的能力和力量。
28.怎样才能获得喊出梦魇真名的力量呢?
①无论用过多少具有艺术性的精神外衣去包裹,到头来还是一场空,未得解脱的真相终究还是无法隐瞒了!
②所谓“自由人”,是那些拒绝自由法则的人,他们相信真相,他们相信愿力,且相信愿力需要他们,愿力并不会勉强他们,而是静待他们。他们须得走向愿力,即使并不知道愿力在何处,他们心里清楚,自己须得带着完整的生命本质走向愿力。尽管事情不会以他们设想的方式进展,但只要人们下定决心,看透自己究竟要什么,那么该来的终究会来。他们须得放弃掉那些不自由的,为物象和本能所操控的渺小意志,遵从那些不受“法则”局限的,通往愿力的宏大意志。他们不在攫取什么,也不再控制情结,只是倾听万物从自身出发,倾听完整本质降临于这俗世。
③而相信“法则”的人们并不相信真实,也无法实现相遇。事实上他们并不相信愿力,只有源于物象和本能的种种规定,也可以理解为他们的统治欲和法则。
④让自己沉降于根基底部,沉降到被人们称为无望之境的地方,只有如此,方可置之死地而后生,“转折”便由此开始。
29.一即一切。
30.无论在被看到的奥秘里,还是在我们生活的真实世界里,真正起到主宰作用的,不是“事情如此”,也不是“事情并非如此”,不是存在,也不是不存在,而是事情既如此,也并非如此,既存在也并不存在,难以分割。
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天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31.关系是这个世界的本质:既不是“你”,也不是“我”,是“我与你”之间的关系。
32.关系世界的三个维度:①与大自然的相处;②与人类的相处;③与灵性本质的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