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滁皆山也……”
这几乎是所有游客登山的第一句话,就在于他能续下去多久了。
漫步于琅琊古道,两边的银杏叶将黄未黄,有种别样的美,仿佛这叶儿同时具有对夏天的眷念和秋天的向往。

入山处广植竹,几步一亭,供游人休憩和观赏。
欧阳修在洛阳做西京留守推官的时候,曾写过一篇《戕竹记》,说洛阳最多的就是竹子,竹园星罗棋布,特别漂亮。
而且经济价值可观,光是竹笋、竹竿的盈利,每年就不下十余万缗钱,其收入不在富庶的渭川流域之下。
洛阳人养竹爱竹,在竹林深处的空地上,家家都有精巧雅致的亭舍,客人若想游赏,便可坐小轿,径直而入。不必事先征得主人的同意,主人也不在意,不会感到奇怪和发出责难。

然而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八月,开封内廷火灾,烧毁了一些宫殿。宰相吕夷简负责修葺工作,洛阳的竹林遂为之洗劫一空。
洛阳种竹赏竹的风俗传扬开外,成了大家共知的好事。而朝廷却不知养竹之艰,不问时令,不问大小也不问实际需要的随意砍伐,横征暴敛。
欧阳修对此种做法十分不满,所以他在文章里引用了《尚书·旅獒》里的“不作无益害有益”和《论语·学而》里的“君子节用而爱人”句。
引经据典地对当下的事情作了最尖锐的评论:古书上不是说“不要做无益的事来损害有益的事吗?”还说过“君子应当节约用度,爱惜人民”啊。

文末欧公更是借戕竹一事作了升华,以小见大,境界大开。
“天子有司所当朝夕谋虑,守官与道,不可以忽也。推类而广之,则竹事犹末。”
皇上和各部门的官吏们应当每天早晚都要考虑到这些,坚守职责与道义,千万不可忽视。以此类推而扩展开来,伐竹则不过是用以折射大千世界的一面小小的镜子而已。
当时他的上司也为戕竹一事无可奈何,只能任凭事态发展,但在看了欧阳修的这篇文章之后,决定一试。


这充分体现了欧公的文以明道主张,鞭辟入里,发人深省。就像他在《与张秀才第二书》中所说的“君子之于学也务为道,而后履之以身,施之于事,又见于文章而发之,以信后世。”
我认为这同时也体现了他的文人风骨,那时的他只不过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官,就敢于与当局硬刚。所以山下的广植竹是不是跟他的这个事迹有关系呢?或许正是一种纪念。
渐闻水声潺潺,溪流不断,清澈见底,之后这声音便不绝于耳。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欧公,这一幅滁人游乐图如今依然在,而且更加丰富。没有人簪花,但多了当下流行的彩绘和随处可见的汉服。
不光是当地人,还有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游客,既然来了,我们都是滁人。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千年之后,我终于得以和欧公的足迹重叠,登上了向往已久的醉翁亭。
我非常喜欢它的飞檐翘角,有一种要飞起来的、自由的感觉。在树林阴翳之间,在阳光投射下来的地方,在每一个因《醉翁亭记》而记住这里的人的心中。
“野鸟窥我醉,溪云留我眠。山花徒能笑,不解与我言。”(欧阳修《题滁州醉翁亭》)

遗憾的是我到来之时是双节同庆,亭里亭外皆人头攒动,无法一个人或与三两好友在亭里多呆一会儿,找一找当年欧公那种醉于心、醉于山水之间的状态。
我想,若可以的话,最好是春天去,野芳发而幽香,可能会更有感觉。带点果酒,在亭子里又或者在欧梅前坐一坐,仿佛随之就有了与欧公的连接。
这株欧梅也是让我很讶异,据亭内介绍,它是欧阳修亲手所植,历经千年风霜雨雪,仍然枝茁叶茂。花期不抢腊梅之先,也不与春梅争艳,独伴杏花开放,故又名曰“杏梅”。

古树下有“花中巢许”的题刻,我觉得这几个字很有意思,一定有什么意义,原来它是清顺治年间的提督江南学政李嵩阳留下的。
相传尧帝要把天下让位给许由,许由认为这话脏了耳朵,逃到颖水河畔洗耳朵;这时巢父恰巧准备牵牛饮水,便把牛牵到上游,不想洗耳水污染了牛口。
后来,古人便把巢父和许由这样的上古隐士贤人,并称为巢许。用这种隐士精神来形容这株梅花再恰当不过,同时也印证着欧公之品行高洁。

现在的醉翁亭已形成了七亭九院的格局,若是可以,我还想在意在亭里面玩一玩曲水流觞的游戏,体验一下即兴创作的快感。
由于前一天刚爬过涂山,身体疲乏,而且还带着一个三岁半的娃儿,所以我们把大部分时间都留给了醉翁亭,其它的景点只是略看了下。
有趣的是,山中的各处景点名称基本都取自《醉翁亭记》中的字词,比如同乐园、野芳园、深秀湖等等。
给我个人感觉琅琊山并不高,但是很广阔,山路基本很平坦,陡坡很少,如果不选择乘车而选择爬山的话。也有可能是我选择的路线和孩子原因导致的错觉,因为从这个景点到那一个景点要走很久。

如果你是一个纯登山爱好者,只想登高望远,体验那种征服的感觉,那琅琊山可能不是假期里最好的选择。
它是一个人文气息浓厚的地方,各处景点之中都有石刻、碑文等多种形式的名家书法作品,适合文学爱好者和专业人士来观摩细品。

另外,它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85%以上,古木繁多,而且很多溪流都很浅,是不设防护的,可以随意地走下去洗洗手脸、玩玩水,非常适合亲近自然,涤荡心灵。
虽然心里种下了再去一次的种子,不知何日能成行,但因精力有限,其实很多地方一生只能去一次。所以,遇见即是最美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