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个让人特别感动的视频,视频仅仅只有9秒:在上海的浦东机场,一名男子趴在地上,透过隔板的缝隙,脸庞基本能贴住地面,朝着里边窥视,为何?原来他是来送别他出国读书的孩子,临别之际,只能以这样的姿态“目送”,在这短短的9秒视频中,我看到了深沉的父爱,他或许不善言辞,但伟大,戳中了无数人的泪点,让人动容。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小学的一篇课文—朱自清的《背影》。
《背影》的写作背景是:1917年,朱自清的祖母去世,他父亲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的差事也交卸了。一起办完丧事之后,赶赴南京,父亲送朱自清上火车去北京念书,那年他刚好20岁。父亲原已说定不送,叫了一个旅馆的茶房陪朱自清同去,并且再三嘱咐,可是最后,父亲终究放心不下。在那特定的场合下,做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以及体贴、使“我”极为感动,这印象久久不能忘怀,并且几年之后,想起那背影,父亲的影子出现“在晶莹的泪光中”,使人不能忘怀。1925年,作者有感于世事,便写了此文。
全文共写了三次背影。第一次,为儿子买橘子而艰难的在月台上爬上爬下的背影,深深的打动了作者的心灵,顿时使“我”流泪了。第二次,父亲的背影渐渐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消失,再也找不着了,“我”便坐下来,眼泪有来了。第三次,从信中得知父余困顿际遇,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出那“肥胖的、清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他将成为“我”终身难忘的一幅父子告别图,不知何时能再相见。
少年不识严父情,成人方知慈父恩
从小,我就在外婆家长大,是个“留守儿童”,父母在外谋生,一年只有春节回家一次,那也是我最快乐的假期,快乐并不是因为能见到父母,而是可以拿红包。农村的教育条件比较落后,加上没人管教,渐渐地,无心念书,“近墨者黑”,我变成了一个学渣,读到三年级,父亲接我们兄妹三人到他所在的城市读书,作为从农村走出来打拼的一代,父亲深知读书的重要性,自己没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便把希冀寄托在下一辈身上。可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渣又怎能短时间变成学霸呢?三年级的我,连乘法口诀都背不会,除法就更加不用提了,父亲用尽所有的耐心均没能把我学习成绩提高,便只能恨铁不成钢,每天对我严格要求,三天一小打,五天一暴揍,心里种下了埋怨父亲的种子。从此,对他不理不睬。可是打终究不是办法,父亲便只能叫我舅舅辅导我作业,正所谓“放牛班也有春天”,渐渐地,我的学习成绩有了起色,并且一路高歌猛进考到了年级前十,就此“咸鱼翻身”。即便如此,我依然没有熄灭那颗埋怨的种子。
父爱如山,无关岁月
三年之后,我终于摆脱了父亲的管束,再次回到家乡读中学。时间就在每天的晨起黎明与日落黄昏中划过,高三的某一个周末,班主任突然告知我父亲要来学校看我,听完心里甚是抗拒,可是却又阻止不了。
下课了,同学们陆陆续续地走出教室,我依然坐在客室,望向窗外,透过玻璃窗,教室外面尽是匆匆忙忙的脚步,榕树下,一群家长在“等候区”伸头观望,寻找着自己的孩子。我远远望去,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一双黑框眼镜,手提着一个篮子,蓝色的衬衫撘配一条黑色的裤子,外加一双黑皮鞋,在东张西望,我判断这个人就是他,突然一阵风吹来,扬起了落叶,夹带着沙子,人们纷纷转过身躲避,那个身影也不例外,他转过了身,用手袖捂着嘴巴和鼻子,就在他转过身的那一瞬间,我看到了他的身板,有点弯曲了,驼背了,旁边的背影也跟着弯曲了,驼背了。此刻,我希望那个人不是他。
同学们逐渐散去,我走出课室,朝着那个方向走去,那个人远远就看见了我,并且大声叫喊着我的名字,生怕我听不到。确定了那个人就是他,我有点心酸。
父亲递过来篮子:“来,今天给你加菜了,还有汤,吃一顿好的。”
“你不是在XX城市的么?为何会突然回来?”
父亲并没有直接回答,想了一会说:“你爷爷不是生病了吗?我回来接你爷爷去XX城市,去你大伯那边养病。”
“哦,原来这样,爷爷身体还好么?我一个月才放假一次,也只能每个月见一次。”
父亲平静的回答:“挺好的,去了你大伯那边会更好,对了,这几个月的月假你就去外婆家吧,爷爷去你大伯那边,你就不用回家了。”
我抬头看着他,透过眼镜,发现他眼里带着血丝,“你眼睛为啥这么红?”
“哦,没什么,刚才沙子吹进眼里边了。你快吃饭吧,等会饭菜都凉了!”
…
转眼间,高考完了,回到家,妹妹告诉我:“爷爷上个月已经去世了,那天爸爸给你送饭,叫你不要回家,是担心影响你高考。”
瞬间,我心里一阵抽痛,原来,那天,父亲是强忍着泪水和伤痛,隐瞒爷爷病逝的消息。原来,我没有了爷爷,他没有了父亲,
一阵风吹来,我再次想到了那个有点驼背、瘦弱的背影,在一棵榕树下,四处张望,寻找着他心心念念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