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之心皆相通
纵观古今中外的至圣先哲和宗教思想,我发现他们都不约而同的窥探到了人心的秘密,他们或称之为善,或称良知,或称怜悯心,含义基本相同。他们仿佛掌握了上帝造人的密码,从而开悟证道,明心见性,成为了人类中耀眼的明星。
孟子说:“人生下来都有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不忍人之心,辞让之心。”举一个例子叫“孺子入井”,就是说,你看到一个小孩掉到井里了,你第一反应是什么呢,把他拉出来。这个心叫“恻隐之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孟子的思想。他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又说:“学是学存天理,心之本体即是天理。”因此,可以看出,王阳明很明确地说明了“心之本体”即“良知”,“良知”即“天理”的观点。他的《咏良知》诗说:“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面目,只是良知便莫疑”。
佛说“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也可以说主张性善论。
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通过美妙绝伦的雄辩,为我们成功地勾勒出了真正处于自然状态下的野蛮人形象:“游荡在浩瀚森林里的野蛮人,没有工业,没有语言,没有住所,没有战争,彼此间也没有任何联系。他对同类没有任何要求,同时也没有任何伤害他们的欲望,而且可能一辈子不会单独认识任何一个其他同类。他不为情欲所牵绊,自给自足,只拥有这一状态下应有的情感和智慧。”在这个被剥除了一切社会关系和我们目前所有的人类本性后,这个纯粹的,形而上的野蛮人,唯一被自然所赋予的人性,只剩下了“怜悯心”,这是人性唯一不可或缺的美德。
卢梭还写到,怜悯心是人类最普遍,最有益的一种美德,人类社会的所有美德都是从怜悯心这种品质产生出来的。就连那些最厌恶人类道德的诽谤者也不得不承认这种美德的存在。这种美德先于思考存在,而且那么自然,就连兽类对同类也会有同情心,他们或者发出同情的哀嚎,他们或者舍身保护自己的孩子,他们或者用某种形式举办同伴的葬礼。
那么为什么怜悯心不可或缺,甚至是人心最初的本质呢?经过卢梭的论证,那是因为,如果失去了怜悯心,那么这个野蛮人便不能自我保存,而野蛮人活着的所有本能只是围绕自我保存展开。
我理解卢梭所说的含义是:正因为有怜悯心,让人对于别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同时富有同情心,在别人受苦时会舍己为人挺身而出,从而促进整个物种的相互保存。设想如果人类没有怜悯心,那么这世界上得有多少希特勒般的魔鬼,会促使人类自我毁灭。即使退一步,如果人人只是精致利己主义者,那么可以想象这个世界是多么糟糕,不必说那将不会有舍生取义的革命先烈,不会有为科学献身的科学家,甚至就连勇进火场的消防员,或者勇斗歹徒的警察都不会再有。还好上苍给了我们怜悯心,虽然有一些人貌似已丧失了,但也只是暂时蒙蔽。这是自然赋予我们的人性,一直都在,从未丧失。因此,我们坚信人类的明天是光明的。
“自然既然给予人类眼泪,
那就表示,
它曾给予人类一颗最仁慈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