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被张先生说那篇《北京,有2000万人在假装生活》震撼。说是震撼,倒不如共情来的贴切。我敢说,没有多少人看完这篇文章是轻松的,也没有多少人能用这篇这篇文章来解决当下问题,有的只是往床上一栽,拖鞋一飞,觉得生活就是丧,可怜如我,没有人比我更惨。
这就让我想起来去年我在油管里看到的一个很有意思的视频《虚荣》,讲的是一个男子真实生活其实糟糕透了,却在朋友圈里“强颜欢笑”,通过博得他人的“赞”,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短片的最后出现一个反转,男子看着劈腿女友和新男友合照上的灿烂笑容,终于装不下去了,写下一句“我的生活糟透了”,然后隐藏了自己主页的所有帖子。
从生活中精心筛选出素材加以粉饰,刻意隐藏起自己心中最真实的喜怒哀乐,伪装出一副自己逼格很高、享受生活的样子,营造出别人眼中一个积极优秀的形象,哪怕那个被苦心经营着的自己,很真实生活中的“我”大相径庭。
这就像他们说的:我发朋友圈,不是想证明自己过得有多好,我想证明的是,自己过得比别人好。
现在人们的精神世界太贫瘠了,所以才会将一切参照物聚集在物质上,并以此为基础生发情绪。
假装生活的对立面是什么,是去努力生活。几乎所有的人都在粉饰朋友圈,可谁也没有想过要照着理想中的生活去努力当下。
正所谓“我们所经历的,会沉淀在气质里”。你在朋友圈里整日晒美食、晒包包、晒旅行、晒鸡汤,可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相遇,我发现你切菜连刀都拿不稳,LV的创始人都不知道,北京的特色小吃都没尝,鸡汤里的成熟一个都没学会的时候,该是多么可笑又尴尬的一件事。
昨天读书,一段话分享给大家:你可以不够强大,但是你不能没有梦想,将来你就只能为别人的梦想打工。这一路你可以哭,但你一定不能停。
你完全能过上朋友圈里的“生活”,也不必费尽心思给相册里冷清的图片修的活色生香,你有自己的有趣和新鲜,当然也有自己的遗憾和盲点,别怕努力,去提升自己这件事,什么时候做,都不会太晚。
很多人都在问:朋友圈的意义是什么?有一个作家给出的解释我十分赞同——一个是为记录,一个是为宣泄。前者是为自己的生活负责,后者是为自己的心情助兴。
某位关系并不算亲密的朋友某天突然发来一张截图,点开后发现是一张我的“黑历史”,“你原来素颜这样啊”,随即是一连串的哈哈哈。我什么都没有说,只发了一个尴尬的表情,后来,索性朋友圈就把他给屏蔽了。不是说我心胸狭窄,像这种无聊的“查水表”君,恨不得把别人的朋友圈、微博从头到尾翻个遍,再翻找个人家的黑历史,当成自欺欺人、安慰自己生活不如意的借口:看她,表面这么光鲜,不也是和我差不多。
朋友圈是给自己看的,也是给愿意看自己的朋友圈的人看的,而对于那些图谋不轨、企图窥探他人生活进而产生嫉妒、厌烦、幸灾乐祸等消极心理的人,我劝你要不屏蔽、要不拉黑。
现代人的安全感,很大程度上依赖着朋友圈这个虚拟的社交圈子,并且愈发严重。
因为朋友圈的虚拟性,我们沉迷于此,深陷其中。我们费尽心机的维持自己尽可能完美的人设,我们搞出这么多幺蛾子,却发现自己愈来愈孤独。
有句话说得好“我不用发朋友圈,是因为我在乎的人都在身边,我想要的生活就在眼前。”
愿你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