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性的时候,大人知道自己的关键目标是促使孩子成长为幸福而有责任感的人。然而,大人们太容易陷入权力之争,太容易受情绪支配而把赢得孩子变成赢了孩子。父母和老师们都不愿意承认惩罚让他们感觉挺好,因为这给了他们一种在孩子行为不良时使他们觉得被剥夺的权力感。另外,他们相信让孩子举止得体是他们的职责。他们忘记了,强迫并不是一种为逐渐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所需的生活技能的激励因素。他们还忘记了,管教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孩子做得更好。”
——《正面管教》
看完这段话,你会有什么感想?是否会疑惑于什么是“赢了”孩子,什么又是“赢得”孩子?
以我和小宝为例,每天下午四点到五点是小宝学习的时间,她给自己制定的有学习内容,每天晚上九点到十点是小宝和楼下伙伴玩耍的时间,但有一次,眼看四点多了,小宝在那一会吃苹果,一会喝水,一会上厕所,五点,任务没有完成,于是作为惩罚,我取消了她晚上的玩耍时间。小宝屈从,气呼呼坐在自己屋里,吧嗒吧嗒掉着眼泪。我以家长的权威,“赢了”孩子,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呢?是她不开心,不合作,以沉默对抗我的专制。而我呢?又能高兴到哪去?
而换种做法,把问题交给她,让她自己思考怎么解决,她会选择九点到家先把没完成的写完,利用剩下的时间去和小伙伴玩,十点钟到家,哪怕仅仅玩十分钟,对于她来说,也是开心的,因为那是她的解决方案,也让她知道了再次会提前把一切准备工作做好规定时间完成任务,提高效率,不耽误晚上的玩耍时间,能力上也是一种提升。态度上是合作的,亲子关系也不会受到影响,这就是“赢得”孩子。
想想也奇怪,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的本意是希望是孩子更好,却往往用了错误的方法:希望用惩罚让孩子得到教训,长点记性,永不再犯。真的如此吗?谁会在受罚的状态下心情愉悦地和你合作呢?
以为自己的民主的,可是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和孩子陷入权力之争,尤其是面对着青春期的女儿,更会如此。
看着她的小窝一团乱,说了几遍才慢吞吞地动手收拾,火就不打一处来了,此时给自己按个暂停键,想想为什么生气?是因为担心女儿就奔着邋遢的方向去了,还是因为女儿不听自己的话,控制的欲望落空?真该想想。
“关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孩子的行为后果,决定你要做什么而不是让孩子做什么,以尊重孩子的态度执行决定、拥抱、帮助孩子发现他们的选择会带来的后果而不是强加后果。”
让孩子观察下自己的房间,看能发现什么问题。哪些地方可以进行整理,整理的步骤是什么?这是我可以做的,至于其他,就是孩子做的了。
这样去做,而不只是一遍又一遍催促,唠叨,是否会好些呢?明天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