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零三章 理者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解了“象骨想象”的理论,这和现在按恐龙化石复原恐龙样子的理论是一个意思,其目的就是要说明“道”是无形无相的,但圣贤可以通过其功效推断出形态。在这里,韩非子很明确地告诉世人圣贤在人类社会与历史中的价值--传道。传道先解道,解道是一项非常难的事,要让抽象的“道”具象化,易于世人的认知,这项工作极为重要,人类文明在此分叉,一支走向宗教世界,发展为西方文明,一支走向世俗世界,发展为东方文明。西方文明,直接告诉世人上帝创造了一切,世人是有罪的,只有向上帝忏悔,才能生活美好。东方文明告诉世人,道,决定了一切,人是世界的中心、事物的主体,美好的生活需要自己去争取。不同的文明创造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产生了不同的经典与宗教。
纷繁复杂的流派与学说不断丰富和演化着“道”,老子的《道德经》也只是道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流传至今,我想还是解决了当时人们急需解决的思想问题,我曾经说过圣贤之说的生命力来自于能够解决问题。随着各类应用与注解的产生,道得“形象”千姿百态,不同的“姿态”学说解决不同的社会问题。道像一颗埋在地下看不见的种子,发芽抽技,长大结果,果实又入土发芽抽技,就这样最终形成了繁茂的森林。
韩非子的“象骨想象”理论就是解道的方法,韩非子明白“今道虽不可得闻见”但可以“执其见功以处见其形”,可以通过道的功效在作用处的表现来将其形象化。这里的“功”不仅只是使事物成功的功效,也有使事物失败的功效。天地(包含天地)万物,道随物在,物有千万,道的形态就有千万,所以老子说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道隐物内,理显物外。理,是道作用于物的外在表现的归纳,道,先天存在,理,因人而在。人是事物的主体,归纳“理”的主体是人。何为理,韩非子认为“凡理者,方圆、短长、粗靡、坚脆之分也。”意思是作为概念的理,就是指万物的方圆、短长、粗细、坚脆的区别。这里的理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事物的特性描述,从不同的角度来确定事物的特性,第二层是事物之间的区别。在人的认知里,万物各异,就是因理而别。所以韩非子说“故理定而后可得道也”意思是所以理确定以后才可能进一步获得规律。这里的规律是识别事物与区别的方法,这是现代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数据统计,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
农业文明是随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掌握而产生的,工业文明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来的,而科学技术的成熟离不开事物的“理”,当数学发展到能够描述一切时,理,就有了灵魂。万物就能按“理”数据化被存储,甚至被“复制”。但有一物不能被数理化,就是人的意识。现在的AI技术其实就是意识的数理化,只是没有那么多的CPU组成人脑的神经元,即使有,如何组合,如何与机体相联系,这是一个逆天的工程。
韩非子讲完“理”的含意后,认为“故定理有存亡,有死生,有盛衰。”意思是说,因此,确定了地理仍有存亡、生死和盛衰的变化。事物在不断地变化,这既有随时间的发展变化,也有随时光的本质变化,从这个角度讲,理也是动态的变化的。我们常说不能认死理,就是这个意思,要与时俱进,这里的“时”既指时间,也指时光。
【凡理者,方圆、短长、粗靡、坚脆之分也,故理定而后可得道也。故定理有存亡,有死生,有盛衰。】
事理,就是事物的特性,理顺了事理,做事才能有条不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