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四月,都是异常忙碌的日子,忙碌到每天早晨要在记事本上列下十几条待做事项,忙碌到每天睁眼是开始做事,闭眼是计划明日,没有时间读书,运动,亦或静下心反思总结,所有的情绪都呼啸而过,觉得憋着一口气,等待着跃出水面击碎阳光的那一刻。
最近几日,总算是得以静心回归到真实的一天三段生活中,结束了眼前繁杂的事务,可以在每日清晨,听着窗外梧桐树上的鸟叫声,身心浸于从窗外渗透而来的湿润葱茏的晨意里,满心愉悦的读书。因为爱着爱玲笔下,那个民国时期的爱恨故事,电车叮当声,满是烟火气息的弄堂……又是一次偶然看到王安忆所写的一篇散文《春的惆怅》,短短一个春日,却化作满腹情绪,流注于笔下,那文字一读便是欢喜,于是定了心念要读她的成名作《长恨歌》。
蕴含着烟火气息的上海弄堂,背阴处的绿苔,晒台上隔夜的衣衫,波涛连天的屋瓦,夕照里飞舞的尘埃,随意出没的鸽群,从屋顶喷薄而出的阳光……无数细碎集合而成,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上海弄堂里,一个女子的身世浮沉,她的美温和细腻,不是夺人眼球的惊艳,而是有些小情小调的家常美,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美,看过便是心上留痕。故事未完,魂牵梦萦,等到读完,再来写心底感受。
闲暇之中看了最近热播的《北京女子图鉴》,人生到了下半场,敌人就只剩下自己了,或许这一生,我们的痛苦都来自于比较和计较,谁都想得到的多一点,过得舒服一点,自己少辛苦点,我们都是这样的人,所以,请允许别人也是。一部剧,总会有各种声音涌动,你从中窥见自己的影子,得到自我内心藉慰,这样便好。
剧中流露的女子对奢侈物质的迫切需求和对所谓的人脉的汲汲追求,觉得还是难以接受,前段时间读黎戈的书《时间的果》,很喜欢她的生活态度,“生而有涯,精力有限,越来越不想拿去应付外界,只想向内营养自己”,从前我总是常常羡慕那些活跃于各种人群,在人际关系的浪潮里风生水起,也总在年度计划里重重写上一条“交到更多朋友,变得更加外向开朗”,却总是事与愿违,而迫使自己向外打开的结果,是情绪的外耗,因而渐渐比起和人的相处,我更倾向于草木、书籍等万物,内心的自愈有着强大的力量。所以如果你也是一个有自我世界的人,保持就好,只需记得“莫失己道,勿扰他心”。
这一年来,陆续清除掉内心让我觉得不适和压抑的东西,心就像去除蔓生的杂草,日益清明有力,不再去期待和等待无关的人事,他们在自己的抽屉里,只是全力把自己分内的人和事处理完尽。对微博、微信,都日渐失去了黏度,上网只为查阅信息和收取消息,偶然翻看朋友们的动态,看到他们的生活点滴,想到大家都在每日默默努力前行,和我一样,执于一隅,并不多言语,却从未放弃,这些密林中的遥遥动静,在偶尔间获得,让我觉得很好,不寂寞。
常常觉得自己有着一颗乡下人的情怀,并无多大的热切留恋于大城市的繁华,此刻的奋力是顺应人事万物的惯常之流,学习,读研,工作,按部就班,但始终希望生命是另外的样子,那是近乎于“晴耕雨读”的朴素日子,一段完全放空的生活,不再步履匆匆,而是认真凝视每一棵树,认真咀嚼每一口食物,认真把每一个念想拉长。
四月,来了又走,忙碌中错过了海棠花期,却幸运地遇上槐树开花,每日从宿舍,自习室,图书馆出门的第一眼,便是望向头顶的那片青绿色,觉得每一抹绿色都妙不可言,每每经过树下,总要深深呼吸,想把那清新花蒂深处的沁凉香气全部吸入鼻翼,站在树下,两相无话,凝视很久,万物真是无可比拟的好,在静默中给人安定的力量。
因是四月,并不十分燥热,只有午时,阳光才浓烈很多。天空是高远的,风也是柔和的。幸好,我的北方还无蝉鸣。如果不起风,便再无任何杂乱之音。看着眼前青白景象,常常忆起童年,那里更全是青白二色,树篱里的清气,田间露水的清凉,梦里也有流水声,哗啦啦地,从远方流转而来,又消逝在无边的尽头。
青配白,是最易生清凉之感的,也是直击感官的小清新,层层叠叠的青绿之中,掩映着一簇一簇的白花,是素面艳骨的,觉得哪怕世界喧嚣,也有此刻树下的清凝。亦如我们渐渐失去的岁月,青白自给,不必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