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修己身,暂且小记当下的理解,方便未来回读增进,“温故而知新”。今分享于个人公众号,也请你多多指教。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鲁哀公问宰予土地神的事,宰予对答说:夏代用松树;殷代用柏树;周代用栗树,用意是让人战栗。孔子听到后说:已经成功的事不再说,准备要做的事不再谏言,已经过去的事不再追究。】
哀公就是前面问怎么使民众信服的鲁君,孔子说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宰我是孔子的学生宰予,字子我,少孔子三十岁,曾经因为白天睡觉,被孔子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古代“社”是祭土地神的地方,也可用来宰杀祭祀用的牛羊。这段话有些前言不搭后语,背景也无从得知,因此不同人对此观点不一。主流观点有两种,一种理解是哀公在问建土地庙要用什么树,宰予就讲了夏、殷、周的情况。如果是此种解释,孔子后文所说就有点挨不上边。另一种解释是依据“社”的功能来讲,社是用来宰杀牛羊,引申到人身上,就是指哀公问能不能杀人,而所杀之人很大概率是三桓家族,因为三桓是鲁国实际掌控者,鲁君完全是傀儡。如果作此解释,宰予所说的“使民战栗”就相当于告诉哀公可以杀一儆百。按照此种思路,孔子后面讲的话才符合语境,我持此种观点。
孔子对三桓没有任何好感,在孔子当上大司寇兼任相事后,曾下令隳三都。三桓的领地都各自用围墙圈起来,孔子为了加强君权集中,准备推倒这些围墙,虽然后面担心拆墙后齐国乘虚而入,以及一些人的阻拦没能成功,孔子还因此失势离开鲁国,但可以看出孔子的态度和决心。孔子听到哀公要杀三桓,说的三句话意思很明了,要杀就杀,成功了自然不用说;如果准备杀,也不要说出来,毕竟变数很多;如果杀不了,更不要说。
这些都是揣测,毕竟上下文、前后文、历史资料都不足,但是我们可以习得三个成语: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一个人做成了事,无需奔走相告,众人都会知晓;在做某事过程中,尤其是别人下定了决心,拿定了注意,就不要再去插嘴,容易惹人烦;已经发生的事,成了既定事实,无论成功与失败,无需再说三道四,于人于己,要有一定的容错率,关键是从中汲取教训。
温馨提示:点关注,不迷路,欢迎私聊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