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让班主任头疼和寒心的,其实不是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而是对老师充满敌意的孩子——你讲道理,他冷笑;你关心他,他嫌烦;你批评他,他顶嘴;甚至你什么都没做,他看你的眼神里都带着不屑。这类学生就像一块“冰疙瘩”,既捂不热,也敲不碎,让人又气又无奈。
那么,这些学生对老师的敌意到底从何而来?根据我多年的观察和分析,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
1.“被伤害”型敌意。这类学生对老师极度戒备,一旦受到批评就会激烈反抗,甚至故意挑衅。他们常说:“你们老师都一样,就会欺负学生!”这种表现背后,往往是曾经被某位老师严厉羞辱或不公平对待,从而对所有老师都失去了信任。
2.“被忽视”型敌意。这类学生表现得冷漠、疏离,对老师的关心不屑一顾,但有时会故意制造麻烦吸引注意。他们常说:“别假好心了,你们老师根本不会管我。”这通常是因为长期被父母或老师忽视,觉得“反正没人真的在乎我,我也没必要对别人好”。
3.“模仿型”敌意。这类学生对老师态度轻蔑,喜欢挑战权威,但并不是针对某个人,只要你是老师,他就不喜欢。他们常说:“老师算什么?我爸说你们就是混饭吃的。”这些学生大多生活在经常贬低老师的家庭或社交环境中,耳濡目染,自然学会了这种态度。
4.“对抗型”敌意。这类学生喜欢和老师对着干,甚至以“激怒老师”为乐。他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我就这样,你能拿我怎么样?”这种行为背后,往往是长期被压制,比如家长高压管教,他们用对抗来证明“我有力量”。
面对这四种敌意,班主任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学会观察。要分辨学生的敌意是针对所有老师,还是只针对某一类老师,比如严厉的老师,或者年轻的老师?
其次可以试探。比如在私下闲聊时问一句:“你是不是以前遇到过让你不舒服的老师?”看看学生的反应。如果他反应很强烈,多半就是这个原因;如果表现得无所谓,或者转移话题,可以再进一步试探,目的是找出学生敌视老师的真正原因。
最后可以通过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氛围——父母是否经常抱怨老师?家里是否长期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
当班主任通过这些方法找到原因后,就要想办法化解学生的敌意,具体可以这样做:
1.针对“被伤害”型敌意:用“公平+尊重”的方式,帮助学生重新建立对老师的信任。
在公开场合要“冷处理”,不要在全班同学面前激化矛盾,避免让他觉得“老师又要当众羞辱我”。
私下沟通时,先表达共情:“我听说你以前遇到过不太公平的老师?(停顿)如果是我,可能也会生气。”
可以直接告诉他:“在我班上,你可以直接和我说,哪些做法让你觉得不公平?”
用行动证明自己值得信赖:如果他反映某位科任老师的问题,要认真调查并及时反馈处理结果。即使不能完全满足他的期望,也要让他看到“老师真的在听”。
可以给他安排一个小职责,比如让他当纪律监督员,让他感受到“被信任”。
特别提醒,千万不要说类似“你怎么能这么跟老师说话?太没礼貌了!”这样的话,只会让学生的对抗心理更强。
2.针对“被忽视”型敌意:用“持续关注+小温暖”的方式,慢慢融化学生的冷漠。
关心时不索取感谢,比如天冷时递给他一件外套:“穿上,别感冒。”说完就走,不期待他回应。
如果发现他没吃午饭,可以悄悄放个面包在他桌上,不必特意说明“这是我给你的”。
为学生创造“被需要”的机会,比如可以说:“班会需要做个PPT,听说你做得不错,能帮个忙吗?”让他感觉“老师需要我,并非是可怜我”。
要是他拒绝了,就轻松回应:“没事,下次再找你。”不要给他施加压力。
千万别说“老师对你这么好,你怎么还不领情?”这样的话,这只会让学生更加抗拒。
3.针对“模仿型”敌意:用“专业+幽默”打破学生的偏见。
用幽默化解学生的挑衅。比如学生说:“老师,你这题讲错了吧?我爸说应该这样……”老师可以这样回应:“哇,你爸真厉害啊!那你回去问问他,如果他同意,下次请他来讲课,我坐下面听!”
用专业赢得学生的尊重。如果他质疑你的能力,不妨说:“这道题确实有难度,我们一起查资料,看看谁的方法更优?”老师要向学生展现开放的态度。
不要说“你爸懂什么?我是老师,你必须听我的!”老师这样说会强化学生的对立情绪。
4.针对“对抗型”敌意:用“有限选择+后果自担”让学生学会负责。
给学生“有限选择”,而非直接下命令。比如可以说:“你是现在安静下来继续上课,还是先去办公室冷静5分钟再回来?你来选。”
如果学生继续闹,也不做任何选择,老师就平静说:“那我暂停2分钟,你慢慢冷静。”
让学生体验“自然后果”:如果学生故意不交作业,别急着批评,而是告诉他:“交不交作业是你的选择,但待会小组讨论时,你可能会跟不上进度,得自己花时间补上。”
等学生真因此受挫时,再问他:“需要我帮你补一下吗?”这时学生更易接受老师的建议。
千万别对学生说“你再顶嘴就出去!”,这正中他们下怀,他们就盼着看老师失控失态呢。
这些策略未必能完全解决问题,但一定不会加深学生的敌意。之后再慢慢疏导,让学生的敌意逐渐消解。在这个过程中,要遵守三个原则:
“不较劲”原则。有敌意的学生就爱激怒老师,一旦老师情绪失控,他们就赢了。所以,老师要做到表情平静、回应简短、转移焦点。比如,学生瞪着你冷笑,你可以说:“嗯,看来你有话想说,下课找我。”然后继续上课,别给学生继续挑衅的机会。
积累“小成功”。有敌意的学生往往自我评价较低,老师可以让他们负责班级的小任务,如管理教室多媒体系统。完成后,公开肯定他们:“这套多媒体系统被你管理得真好,连我都比不上!”帮他们积累“我能行”的体验。
“家庭联动”策略。如果学生的敌意源于家庭影响,老师要尝试与家长进行“非对抗”沟通。
不要说:“你家孩子对老师太没礼貌了!”
可以说:“孩子最近在阅读课上很有想法,但有时表达方式比较直接,您在家可以多鼓励他用更委婉的方式表达。”
学生的敌意并非坚不可摧,而是尚未融化的冰块。面对有敌意的学生,班主任最容易犯的错就是“硬碰硬”——他冷,我更冷;他凶,我更凶。结果,只会让敌意愈发难以化解。真正的解决办法是“不较劲,但不放弃”——用专业化解敌意,用耐心等待转机。
充满敌意的孩子,往往也是最渴望被关注的孩子。班主任每一次冷静的应对、每一句真诚的共情、每一份不求回报的关心,都是在他们心里种下温暖的火种。终有一天,这些小小的温暖会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当然,这需要时间、耐心和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