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劳动人民朴实善良

      看过很多文学作品,接触过生活中的各色人等。有一个总体印象: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相对更朴实善良。今天又重新品读了艾青的自传体抒情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更强化了这样的认识。我就想: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会是社会底层人们的人们?

      生活在底层的人们穷。因为物资少,人们就不敢浪费,就会格外珍惜不多的物质;因为物资少,就得认真地合理分配;因为物资少,有时就需要有人作出牺牲;在物质贫乏的地方,人性的光辉更加明亮。

      生活在底层的人们忙。因为穷,制约了成长,封印了进取的雄心,制约了高效的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的莸取。人们用极大的时间成本、劳动力成本,生产附加值很低、数量有限的初级产品,莸取不成比例的微薄收入。用这微薄的收入应对名目繁多、价格日益增长的现代支出,不忙行吗?但是,在这样的传统劳作中,人们直观地眼看着自己的辛劳一步步变成成果,更能体会一份辛苦一份甜的道理,踏实肯干逐渐成了劳动人民朴素的本色。

      时代喧嚣,世态炎凉。人类文明的车轮滚滚向前,难道我们只能让朴实善良这类高贵的品质永远呆在社会的底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