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图片,有一首歌。
“干货”横行的时代,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看了很多有料的文章,读来觉得深得我心,油然一种打通任督二脉的快感,可一到自己上手的时候还是杂乱无章没有头绪,怀疑自己没有好好理解“干货”的精髓,于是更努力地找各种“干货”去膜拜。
你真的觉得每天看“干货”就是在学习吗?
别人的始终是别人的
美女西施心口疼,双手捧心而蹙眉,自有一股弱柳扶风之美,即便身处病中也是美丽动人,被一众宅男奉为“国民女神”。另有一位东施姑娘觉得自己天生丽质,这么卡哇伊的动作自己做起来一定可以hoid住全城,于是跑到大街上来了一次“捧心快闪”,观众们反向热烈,人群中不时响起了如“哇!”“呕!”的喝彩声,从此东施被奉为“国民呕像”,直到今天还能听到她的传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硬的模仿是行不通的,每个人都被上天赋予了不同的条件,高矮胖瘦各有千秋,好似篮球场上既有姚明这种“小巨人”,也有库里这种后卫,姚明不可能跑到外线去运球突破,库里不能篮下强打,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素质,所用方式不同却都是在想把球投入篮筐。
雷布斯搞了社群营销,罗振宇做了内容变现,但你不能忽视雷军20多年的互联网经验及渠道人脉资源,不能忽视罗振宇作为20多年媒体人对于传播的敏锐洞察,他们的模式是在其固有的客观条件下与不同元素化学反应的产物,元素不同,那么最后的结局也必然迥异。
别人的怎么变成自己的?
如果商业模式可以去模仿,那么人人都可成为乔布斯、马云。
“难道别人优秀的地方都不能去学习吗?”一定有人会愤怒地质问我。
别人优秀的地方是可以学习的,问题是学什么?如何学?
战国时期有个燕国人,听说赵国人走路姿势十分之6,不远千里到赵国首都邯郸学习如何走路,发现邯郸人走路都是一副“我有姿势我自豪”的样子,虽然形态各异但迈步都是十分优雅,这个燕国人学了这个又想学那个,结果自然是两个不会,这个不会,那个也不会,如果燕国人懂得“气质是学不来的”这句话,也许结局不会是连自己原来的走路姿势也忘掉了。
当面对一个别人分享的精品案例时,我们首先要注意的不是里面讲述的各种带来效果的方法,而是使用这种方法的初衷,这是关于人本性需求的思考,而商业本质其实就是对人性的分析与掌控,逻辑思维则是帮你串联各个环节的线。
这好比我们在不遗余力地铺设线下教学渠道,从成本上来看要远高于各种线上教学平台,但站在用户的角度你就会理解这一切。
首先,用户对于视频课程的投入程度比现场教学是要少得多的,一般我们想把一个课题讲解透彻至少需要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而视频课程为单向传播,尤其是录制课程,基本处于无互动状态,除了老师的讲解很难去用别的方式长时间吸引学员的注意力,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线下完美解决。
其次是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社交需求,我们普遍认为爱学习的人更容易成为优秀的存在,线下授课即可以提供这样一个人脉拓展的优质环境。
最后,线下交流对于提高用户黏性是很好的手段之一,而课程的流程、形式、内容都是增强学员对平台信心的方式,人们更希望通过线下对话接触来拉近与大咖之间的距离。
变成自己的之后呢?
掌握了方法的你一定最想赶快付诸实践,别急,你得先想好根据这种思维,结合自身可以做什么事情。
拿微信公众号举例来说,你看别人有公众号了就想给自己的公司也弄一个,你真的以为公众号是对外宣传的窗口吗?我认为恰恰相反,这里是让用户留存和促活的阵地,是维系用户黏性的一个接口。
作为企业公众号,不在于你文章写的多么牛X,而是产品和服务有多走心,用户在使用之后觉得很靠谱,则必然愿意了解关于产品和服务的各方面信息,这时候公众号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同时可以保持与用户沟通的频率。
他们愿意成为你的用户,除了实用,还有喜欢。
那么做好策划之后,就要找人具体执行了,这也是我认为的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过程,能不能把“干货”落地就看这一步了。
执行虽不能要求不折不扣,但也得把每一个关键点都沟通到位,然后便是实时反馈信息,以方便管理者调整决策,市面上讲执行的书已经很多了(我们老大张秀娟就有一本《赢在细节,成在执行》),我也就不再赘述,但是可以给大家提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
通常在事情结束后,作为管理者喜欢让员工做总结来探讨整个事情的得失,但我认为自下而上的总结固然必要,但自上而下的“复盘”才是让团队不断进步更具战斗力的不二法门。
复盘的过程其实就是整个流程、环节的模拟,可以让团队成员清楚感受到,在当时那一刻有没有做出最为正确的选择?与其他人员的沟通是否及时到位?有没有可以改进的点?可以改进到什么程度?哪些错误又是可以被避免的?
这种复盘做好了才代表你是真正把这些“干货”吃进了肚子里。
所以,以后别再把所谓的“碎片化时间学习”当王道了,从管理的角度来说,无论知识点多么细分,都是需要时间来去消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