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儒家认为,诗、礼、乐三者是教化民众的基础或者说三种载体与手段,必须恰当利用。
“兴于诗”,强调诗的教育之重要,所“兴”的是人的情感。人都有情感,如果压抑在内心,就会成病,必须发挥出来。而情感的最好发挥,就是透过艺术与文学,诗即其一。古代所谓的诗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等。古代诗与音乐也是不可分的,诗也是文学的艺术。所以孔子说人的基本修养,要会诗。
过去凡从事严肃工作的人,特别是做官的,平时生活上的调剂主要就靠诗,以艺术的修养来调剂。所以过去官做得大,文集也留得多,诗也作得多,这绝不是他故意这么做,而是闲下来,有许多情感无法发挥,只好寄托在这上面。比如王安石的诗与政治生活,几乎成为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
但学艺术、学文学久的人,有一毛病,就是所谓“文人无行”。认为真正纯粹的文人,品行都不太好,吊儿郎当,恃才傲物,看不起人。还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千古以来,文人相轻,文章都是自己的好,看人家的文章总看不上。
以前有一个笑话,说有人作诗一首吹道:“天下文章在三江,三江文章唯我乡,我乡文章数舍弟,舍弟跟我学文章。”转了一个大弯,最后还是自己文章最好。所以中和艺术的修养,就要“立于礼”。
因此,光“兴于诗”还不行,还要“立于礼”,立脚点要站在“礼”上,这个“礼”就是《礼记》的精神,包括哲学的思想与科学的精神。“成于乐”,最后的完成在乐。古代孔子修订的《乐经》,没有传下来,失传了。《乐经》大致是发挥康乐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