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三国豪杰固然纵横一时,然而衰老不可避免,他们不得不子嗣该当如何,这时候就体现出顾命大臣的作用了,比如蜀国的李严,字正方。
军事才干
李严的军事水平其实还不错,在刘璋时期他作为护军,被派往绵竹这种险要的地方迎击刘备,这种易守难攻的地方,没点能力的人不太可能被派过来,结果李严投降了....
刘备时期,有盗贼攒了几万人要造反,这时候刘备还在汉中,来不及回师剿贼,李严就带着五千人出马了,斩杀叛军首脑,打得其他人老老实实当老百姓了。后来又有少数民族搞事情,包围了一个县城,李严迅速出兵,打得贼军大败而走。
政治才干
李严其实政治搞得更好,是金子到哪都会发光的。
李严历经了三个君主,在刘表那他就以才干出名,到了刘璋那还是好评,“复有能名”,加入刘备麾下后,他在当犍为太守时,就展现了出色的才能,他在任上大兴水利,凿通了一座山,修筑了一个大堰连接两岸,还有个“六水门”福泽后代。
因为当时刑法松弛,李严还参与制定了《蜀科》,这是后来蜀国一直在沿用的法律,一共就五个人参与制订:诸葛亮、法正、伊籍、刘巴、李严,足以体现他卓越的政治水平。而诸葛亮还在给孟达的信中夸过李严“处理政务速度快,一点迟滞都没有”。
李严做得最到位的一件事其实是帮助刘备称帝,“(建安)二十四年,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武阳在哪?不巧正是在犍为郡,那身为太守的李严显然是参与了这次祥瑞的,这个异象也给了刘备一个称帝的借口,随后诸葛亮他们就开始劝刘备称帝了。
顾命大臣
有的托孤大臣名垂千古,有的调皮捣蛋。
刘备生命里最后的两年,刚刚经历了伐吴失利的惨痛教训,又知道年龄大了命不久矣,开始琢磨托孤人选了,当时关羽、张飞、马良等先后故去,四顾茫然,这时候能军政一把抓的李严就映入了他的眼帘,先把李严叫到永安考察一番,鉴定完毕,任用为尚书令。
这等于把李严放到了蜀汉的高层位置,后来刘备临终就托孤给了诸葛亮和李严两人,以诸葛亮为主,李严为辅。名义上李严是统内外军事,可实际上李严没多大的权力,被留下来坐镇永安,直到诸葛亮准备出兵汉中,这才把李严调回来。
名义上李严是和诸葛亮平起平坐,可实际上诸葛亮比他早假节,更有开府的权力,还能“录尚书事”,这让身为尚书令的李严情何以堪。
李严心里不痛快就开始调皮捣蛋,写信给诸葛亮,劝他“宜受九锡,进爵称王”,这完全是不怀好意,诸葛亮要这么做等于把蜀国分裂了。
情商低
李严官做得不小,人做得却不好,陈震特地对诸葛亮说“李严腹中有鳞甲,同乡人都不愿意接近他”,腹有鳞甲就是说李严心里的弯弯绕太多了,心术不正。
他性情高傲,看不上同僚,甚至还把自己的手下王冲给逼得投降了魏国,“为严所疾,惧罪降魏”。
贪慕权势
李严是个很看重权势的人,诸葛亮评价他“用性深刻,苟利其身”,国家危亡之际,李严反而想着要好处,只顾自身利益,这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诸葛亮要求他镇守汉中,李严开始提要求,要把五郡并成一州,然后自己担任刺史,被诸葛亮拒绝了。又写信说魏国的陈群、司马懿开府了,那话外之意也很简单,“我要开府!”。
诸葛亮为了能安心出征,特地给李严的儿子封了官,然而还是被李严坑了,诸葛亮率军出征,让李严督运粮草,这可是把大军的性命交托给了李严,可是李严搞砸了,“运粮不济”。 自己做错的事就自己承担后果嘛,可李严偏不,明明是他叫诸葛亮撤退的,反而倒打一耙,对诸葛亮说“粮食很充足呀,你回来干嘛”,历史记载很明确,要推卸责任,把锅甩给诸葛亮,“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
这诸葛亮就不能忍了,开始掏证据,诸葛亮出示了事情前后的手书,“报告,他说谎”,这回李严没话说了,俯首认罪。但这件事挺奇怪的,要么李严真的没脑子,证据送到人家手上还诬陷,要么就是李严被手下人出卖了,或者政治斗争....
总之,结局就是李严被贬为庶民,他听说诸葛亮去世,因为以他的资历、过失,除了诸葛亮再没人敢用他,就此激愤而死。
《季汉辅臣赞》也很有意思,说是赞扬辅臣,硬是没夸一句李严,“正方受遗...任业以丧”,简单来说就是李严搞事情,活该这下场....
求不得,才苦。
看官感兴趣的话,三国系列都在这里了
三国流年历